老张家的那些事 第一章

发布者:华南佬头 2023-2-16 22:44


这是渭北平原的一个不算小的村庄,这个村庄整体规划是一个正方形。


这个正方形的一条边就重合在出村的大路上;靠近这条大路的这块正方形的内脏,依次是废弃的村里的集体饲养棚,饲养棚的另外三边被夯起的土墙围着,中间还有一两个不知道是有意留着的,还是被淘气的小朋友恶做剧搞的一个可容一人钻入的偏圆形的洞,而且这个位置正对着老张家的大门;饲养棚后面有一条路,路后面就是背对背住着的两排村民,另一排村民就走后面那条路,也就是说这个正方形的内脏部分依次是饲养棚、小路、背靠背两排村民、村路;这条路和通往村外的大路平行。


另外两条路就是饲养棚另两边延伸进去。


在这个正方形的外围,三边都住着村民,另一边,也就是村路通往大路的这个大路边上是一个大的池塘,严格意义上说是村里的排水沟;每到下雨的时候,村里的水都会排到这里,这个池塘也就随着天气时高时低,但很少有见底的时候。


就在这个池塘的边上,也就是拐角的位置有一口井,这口井的井水甘甜,提供着全村人与牲口的饮用水。这口井跟饲养棚就隔了一条大路,另一边是出村口连接别的村子的大路,也是老张家儿媳进村的路,是我回外婆家的必走的一条路。


村庄的北面距村庄外围五六百米处有一条大河,村民叫它清河,河水清澈见底;每到夏天,村里的小媳妇、大姑娘都会来这里洗衣服;河水边的捣衣声、说笑声汇成一片,水里的鱼儿仿佛也经不住诱惑纷纷聚拢来;提起水中的竹筐,时不时会有来不及逃脱的鱼儿在竹筐中蹦上蹦下。河岸上,孩子们的打闹声也是此起彼伏,那些盛开的野花也少不了被祸害,装扮了孩子们稚嫩可爱的脸。

老张家在村子东边这一排,这一排最北边夹角部分有一所小学校,距老张家就两户;这是因为他们村离公社学校太远,附近两个村子小,于是就在他们村建了这个小学校,教室一分为二,一堵墙隔开,三分之一是老师的住所及办公室,三分之二是教室。学校一圈也被土墙围了起来,学校东北角是土墙围着中间隔开的男女厕所。一所学校,一栋建筑,一位老师,一个年级,至于这所学校建于何年何月不得而知,只是它已经深深的刻在了我的生命里。



老张家的老太太姓王,娘家在一个镇上;那还是民国后期,老张是清末秀才,有一次代人写了一封状子,被告人倒打一耙,说老张和原告有交情,合伙诬告他,就这样老张被卷入了这场官司,那时候王老太太还是个大姑娘,老张的这个案子就在镇上审理,王老太太留意到落魄的秀才老张,对秀才老张颇有好感,于是了解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后极力为老张申冤,最终秀才老张得以释放。


这件事在当地影响很大,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秀才老张娶了王老太太。


事情却不像想象的那么好,秀才老张比王老太太大十多岁,当时已经娶妻生子,并且儿子都十二岁了,这在民国时期也很正常;一夫多妻,就这样平平安安的过了几年,在这期间,王老太太,有过两个女儿,但不幸的是 都早早夭折了。


很快时间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要求一夫一妻制,秀才老张一纸休书休了前妻,和王老太太恩恩爱爱的过日子,不久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因为前面的阴影,这个儿子,秀才老张特别重视,再加上王老太太奶水不足,就专门给他找了个同村的奶妈喂养儿子;有苗不愁长啊!,一晃儿子五岁了,白净、聪明、乖巧、懂事,秀才老张是非常喜欢。美中不足的是秀才老张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每况日下,终于,在儿子五岁的尾巴上,秀才老张还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望着妻儿闭上了双眼。

秀才老张本来是住在村子里面的,在村口那口水井所在的那条进村路的最里面偏西的一户,可没有秀才老张的家,王老太太和儿子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前妻的儿子如何能容下他们母子;这时候秀才老张的大儿子已经二十出头,处处欺负、打压王老太太他们母子;为了能活下去,无奈的王老太太决定招个上门女婿。

经人引见,王老太太遇见了老刘头,当时的老刘头比王老太太还小几岁,人很好,就是家里太穷,娶不起媳妇,王老太太很满意,说出她的条件,如果以后生两个儿子,一个必须姓张,这个家还是张家,不过,搬到村子东边那一排建房住。就这样老张家就住到了现在所在的离村小学只有二户的东边居住了。

大人的事解决了,可这半大的孩子可不买账,王老太太让儿子管老刘头叫叔,儿子跟王老太太拧巴了很多天,还天天喊:“你走,你走,不要呆在我们家……”。时间总会磨平一切,老刘头用尽全力养着这个家,用爱温暖着这个孩子,一天天,这个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张文昊。

一年后,王老太太又生了个儿子——老刘头的儿子,取名刘文宇。虽然有两个儿子,虽然都是王老太太身上掉下的肉,但王老太太的心眼里装的最多的还是张文昊,她偏心她的长子,老刘头更爱,虽然家里很穷,但这个家充满了爱,很温暖。老刘头对王老太太更是百依百顺,不管怎么说,自己现在也是老婆有了,儿子也有了。


1958年,全国农村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成了那时的主旋律,在公社化运动中,各村生产队都成立了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很积极,幸福万万年”,这是当时人们对公共食堂的理解,事实上,不到一年大食堂就办不下去了,家贫如洗,无钱过年。

老张家也是揭不开锅,不得已,老刘头出外乞讨,这时的张文昊已经十二三岁了,这时候有一个村民打算到南山里换些玉米,王老太太虽然担心儿子,但总不能饿死吧!于是收拾了自己的一些值钱的东西,让儿子跟着这个人出发了,儿子走后,王老太太是度日如年,默默祷告。

当儿子背着半袋玉米面,兴奋的进门喊娘的那一刻,王老太太正默默的坐在炕边上,听到儿子的声音,迅速的下炕把儿子搂在了怀里,泪水已经不争气的落下来。

1959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全国大面积干旱,粮、油、副食品极度缺乏,老百姓都没有吃的了,王老太太挖了些野菜,拌点玉米面计划着过日子。


1960年是自然灾害最艰苦的一年,王老太太带着二岁的小女儿出门乞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旁边只有二岁,还不懂事的小女儿不解的问道:“妈,你眼里咋有水哩!”这句心酸的话直到多年后,还被王老太太提起。

自然灾害三年,有些地方的树皮,树叶子都被吃光了,饿死的人也不在少数。虽然吃糠咽菜,好在大家都活了下来,包括王老太太后来生的两个女儿。

老刘头会养牲口,后来就给村集体看管、喂养牲口,那时候,农活都靠黄牛耕地,村里的牲口就养在饲养棚里,老刘头尽心尽力,又不多事,口碑极好。

这时候的张文昊已经是半大小伙子了,他很聪明,每到学校放假就跟别人出去给人夯土培,时间长了,就攒了点钱,当别人要付他钱时,他指着院子里的几个椯问:“你若不要这个的话,就把这几个椯给我吧!”家里还有几根,再加上后院的几棵树,终于凑够了十五根。

放暑假的时候,老刘头和儿子一起每天夯土墙,墙夯好后全家人特别高兴,这时候村民也来帮忙,大伙利用休息的时间帮老刘头盖好了三间草棚。右边一间是卧室,一个大土炕,土炕里面边上往上砌了一米高,上面有一层板,板上面放着王老太太结婚时的箱子,下面放着衣服被褥,也藏着王老太太后来拿给孙子、孙女的好吃的。地面上放着王老太太结婚时的两个柜子,正对门的这个柜子上摆着王老太太陪嫁的梳妆盒,打开的这面镶着一面镜子,里面有两层,当年应该是王老太太的珍宝,不过现在都已经成了针线盒了,细碎东西都在里面放着。


张文昊的初中是在离家十里的镇上上的,周末回家带上一周的干粮,多数情况下都是菜团子,偶尔才会有一些窝窝头,家里实在困难,好几次都从学校把行李拿回来,老师心疼这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几次从家里又把张文昊找回来。

初中毕业的时候,恰巧建筑队招人,张文昊毫不犹豫的去了,跟着建筑队来到县城,干了几个月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又去了当时的国有食堂,在这里又干了几个月,后来他听说化肥所招烧锅炉的,工资高,就去了化肥厂烧锅炉;这是一个几千人的大厂,全国各地的人都有,有好多上海过来的高知识分子,这里也给了文昊一个更大的世界,他已不再是为了有口饭吃,哪里钱多就在哪干的张文昊了,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他的文化底子很好,工作之余,就钻研电工知识,二年后,他被调到电器车间,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电工。

每到周六下班后,张文昊都会骑上自行车回家,帮父母干农活,同时再带上家里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每次发工资,他都会给父亲买父亲抽的烟叶,也会把剩余的工资交由母亲保管。
这时候部队征兵,弟弟应征入伍。此时的家,重担已经完全落在了张文昊肩上,当然,此时的老刘头也是忙忙碌碌的干着,老刘头知道,儿子大了要娶媳妇,他必须再盖一栋房子,草棚后面地方很大,他准备在院子左边盖个半边盖,从中间隔开,这样两个儿子结婚就都有房子了。

这段日子,已经有媒婆陆陆续续的上门打听,最终定下了一位姓张的姑娘,姑娘的哥哥和张文昊关系很好,想将妹妹嫁给张文昊,只是有点顾忌张文昊家太穷,还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当他让母亲询问妹妹意见时,没想到妹妹早就喜欢上张文昊,并不介意张文昊家里穷,就这样,这门婚事就这么订了下来。

媳妇是自己相伴一生的人,张文昊知道土里面刨食的辛苦,他留意着所有的信息,终于,他打听到县里的玻璃厂招人,村公社只有一个名额,张文昊多方奔走终于拿到了这个名额,要知道当时好多人都想得到这个名额,包括最后和张文昊成为干亲的好朋友周学武,他的未婚妻也在农村。当张文昊拿到名额的第一时间,就迫不及待的来到丈母娘家。

丈母娘是个言语不多的妇人,个子不高,慈眉善目,对这个女婿也很喜欢。老丈人是个厉害人,一米八的大高个,比张文昊低不了多少,不拘言笑,看着有点凶,家底深厚,方圆几里很有威望,在家里也是说一不二,他知道,这个女婿是不会错的。

这个女儿是他的第四个孩子,上面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这个闺女从小就生得讨人喜欢,大大的眼睛,端正的五官,善良、勤快,唯一不好的就是有点内向,不喜欢读书,也就上了三四年学,识几个字罢了。


日子一天天在变好,仿佛空气都是甜的,路过村口的饲养棚,里面飘出的牲口的粪便味好像也不那么令人生厌了。文昊挑着水桶来到村口的井边,这是他每次回城前必须做的,他会为家里的水缸挑满水,然后在落日的余辉里骑上自己那辆旧的二八自行车踏向回城的路。

但这次是个例外,他已经向单位请了一天假,星期一他要带着未婚妻去玻璃厂报到。

儿子走后,老刘头和王老太太商量,眼看着大儿子要结婚了,但他还没有备够盖半边盖的钱,想着要不在后面把院墙砌起来,前院住人和后院隔开,然后先在院子南面盖间房子,这样儿子婚房有了,院子也漂亮些,不至于空落落的

说干就干,周末文昊回家的时候,老刘头的院墙已经砌了有一米高了。看到儿子,不等王老太太开口,文昊就开心的告诉母亲,未婚妻已经上班了,说事情都很顺利,让母亲不用操心。

第二天早上,文昊早早起床,就准备夯院墙,这时候老刘头也起床了,文昊的大妹妹在扫院子,说到大妹妹,文昊也很心疼,他的这个妹妹,学习也很好,可是紧跟在两个哥哥后面,家里实在供不起她上学,王老太太需要的是个干活的帮手,在那个贫穷又重男轻女的年代,大妹妹就成了被牺牲掉的那一个,哭着闹着上到四年级,还是被王老太太拽回了家,家里情况大家都知道,大妹妹在难过伤心后不得不接受现实,围起围裙走向锅台。

周末的下午,文昊不再是踩着落日回城,从此,他要早走一点,要去丈母娘家带上未婚妻,当文昊骑车带着未婚妻走在离城六七十里的路上,虽然土路难走,虽然没有了一个人的轻松,但文昊的心里却特别的温暖,这不仅仅是有人陪伴,更重要的是比翼双飞,是距离着好日子越来越近,是看到了希望……

老刘头在家里继续着院子的改造,在大伙的帮助下儿子的新房也建好了,房子和草棚中间有一棵杏树和一棵枣树,那颗杏树还是当年文昊第一次随工程队进城,从县城给母亲带回的杏的杏核种的,这棵杏树每年都硕果累累,个大、果甜,还是离核,唯一不好的就是苦仁。因为不影响建房,也着实有些不舍,开始结果也就几年时间;而且在物质不宽裕的年代,是一家人仅有的水果。

每次骑车带未婚妻回城上班,文昊都会问工作的事,那时候人们思想都比较保守,未婚妻话也不多,问一句,说一句,如果文昊不问,一路上都没话。
又是周末,文昊像往常一样,下班后就去玻璃厂大门口接未婚妻一起回家,同样的话题,他问未婚妻厂里的情况,这次,少言的未婚妻多说了几个字,

未婚妻说:“厂里老开会,我又不识字,感觉怪自卑的,我都不想呆了”,

文昊的心里一颤,随后稳了稳情绪说:“你一定要坚持干下去,咱能出来也不容易,慢慢就好了,习惯了就好了,”过了一会儿,文昊又说:“这话我本不想说,但今天咱话说到这了,我也就告诉你,我一直在想,有机会的话,把你也想办法弄到我厂,到时候咱就在一块了,只是现在才开始,还没有合适的机会,你要好好干,要坚持下去……”


文昊把未婚妻送回家,然后回自己的家,这段路也就二三里,但文昊觉得车子很重,他心里有了股莫名的担心。


乡村的夜晚总是来的特别早,父母的房间里已经亮起了煤油灯,文昊躺在外面过道的自己的单人床上,想了很多,想起了几年前的“大串连”,红卫兵乘坐火车、轮船、公交车等不要钱,外地师生到北京、吃饭也不要钱。那时候文昊找出自己的学生证,和同学一起想去北京看看,只记得火车一到站,红卫兵们蜂拥而上,翻窗的、爬车顶上的,上车后无法动弹,站在哪里就在哪里,结果发现和同伴走散了,到北京,一个人下了车,没有发现同伴,找到了红卫兵接待站,得以安置,在北京玩耍了几天才回家去。


文昊知道那是一个更大的世界,知道自己有多么不舍,但他丢不下王老太太,这个家需要他。他想到了未婚妻,她漂亮、善良、勤劳、腼腆,她的世界却很小,从小陪伴父母身边,县城是她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文昊隐隐感觉到,他的未婚妻不懂他。

此时已经是七零年,百姓的生活依旧没有好转,粮食、商品都比较缺乏,那时的学徒工资都是每月18元,农产品少之又少,就是南瓜、白菜、青菜、四季豆、菠菜等品种,水果就是有点桃、杏,香蕉都没见过,芒果听都没听说过。粮食一毛三分钱一斤,面条一毛二分一碗,白糖是国家定价定量供应,每个人半斤,大约三毛钱左右。

那个时期,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要求社员凡是能够卖钱的农作物都不允许多种,自己够吃就行,你种多了,卖钱了就是资本主义尾巴,养猪、养鸡鸭鹅什么的都有数量限制,种植黄烟、大葱、大蒜,农村人管这四种农作物叫四辣,是不允许种的。

那个时候由人民公社干部带队、生产大队、生产小队组织人力、成立清查组对所有的社员挨家挨户清查,带着铁锹、锄头、镰刀、对房前、屋后的土地、自留地逐块清查,测量种植面积、种植品种、统计你家人口数量,算出你自己能够吃多少,多余部分一律砍掉。

文昊记得很清楚,有次周末回家,看到隔壁邻居家门口种的菜没有了,问母亲说:“他家的豆角才开花,怎么没了”母亲说:“种超了,还有黄瓜、笋瓜,笋瓜都有大拇指粗了,你婶气的坐在地上大哭”。

六十到七十年代,买什么都要票证,有按户发的、有按每户成员数发的,紧俏商品(如自行车、缝纫机、甚至“的确凉”衬衫)还是按单位分配的。

票证种类有明确所供应商品的,如布票、户票、副食品供应劵,粮食有粮本、凭粮本可换得一定数额的本省或本市的粮票,换全国通用粮票、要单位证明,还要按比例扣去食用油油量。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村民在村集体挣工分,产出由集体按工分分发到每户,不够的全凭自留地和房前屋后的种植来贴补,老刘头比较谨慎,只是小心翼翼的在后院养了几只鸡,门口两边种的树,那已经是好多年前从村里面搬出来时种的,已经有小腿粗了,这个是不违规的,中间只是零星种了点青菜和南瓜,他们扯了几个南瓜秧也不心疼。

第二天一早,文昊起来,简单的吃了几口就戴上草帽去了自留地,昨晚上回来经过的时候,他发现玉米苗已经快一尺高了,地面上已经长出稀稀疏疏的杂草。


文昊从地里回来,看见哥哥,大妹麻利的从水缸舀出一瓢水倒在洋瓷盆里,又顺手从铁丝上拉下毛巾递给哥哥,随口说道:“哥,你知道不,咱村又来了两个知青,这回是两个女的,看着也就十五六岁,村长把她们安排到翠香家住了。”
“翠香?你是说就在咱北边小学校边的翠香家?”
“咱村还有几个翠香?就是她家。”

文昊想起两年前村里来的三个男知青,村长把他们安排在饲养棚里面的原来储存饲料的房子里,两个十六岁,一个十五岁,比自己还小,离开家来到这里,也就半大的孩子,不会做饭,还是刘老头教会他们简单的做法,男孩子注定没有耐心,注定淘一些,又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有时候饿急了,也会偷生产队的玉米烤着吃,红薯也没少被祸害,只是大家都知道,不明说而已。

有一次,村里李大婶的鸡丢了,找了几天没找到,也没多想,这事就随着时间淡忘了,可一个月后又出现这种情况,王大妈家的鸡也丢了,这次,人们不约而同想到了三个小知青,但是没有证据,也有些可怜心疼这些半大的孩子,没有询问,没有吵闹,只不过从此以后大家对自己家的鸡不再放养了,都关在了自家的后院里。

新的一周又开始了,文昊干完工作,在值班室休息,顺手拿过桌子上的报纸:“……会议确定和重申了一整套政策,包括“工宣队”长期领导学校;让大多数知识分子到工农兵中接受再教育;选拔工农兵上大学……
文昊两眼放光,一下子从椅子上站了起来,默默的走向屋外,一边在心里一遍遍的重复:“工农兵上大学,工农兵上大学……
”,这是自己灵魂深处的梦啊!直到多年后,张文昊已经满头白发,仍然遗憾自己这一生没有上大学。

经过几年的实际工作,文昊在工作上已经是得心应手,出类拔萃,甚至有时候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都会被工程师采纳,但是因为没有学历,他没法继续往上发展,同时文昊也意识到自己的理论知识还是欠缺,:“满肚子蝴蝶飞不出来”,就是这个感觉,文昊心里已经有了打算,一定要争取这个机会。

又是周末,文昊满怀欢喜的去玻璃厂接未婚妻,他迫不及待的想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她,老远的,他就看见厂门口的未婚妻,不同的是这次带的东西好像特别多,走近时,他看到了褥子和一些生活用品,他有些诧异,但转念想:“可能女生爱干净,拿回家洗吧”,一路上,就这么有一句,没一句的,到了雨金镇的时候,文昊实在忍不住了,问道:“你咋把褥子都拿回来了,是要回家拆洗吗?”
:“我不去了”
就这一句话,像大石头一样砸在了文昊的头上,文昊的火蹭蹭的往上窜
“下来”文昊大喊一声
未婚妻从自行车后坐下来,文昊一手扶着车把,一边歇斯底里的大喊:“为什么?你为什么呀!不是都说了吗?先忍忍,先忍忍,就是不喜欢也先忍忍,不行吗?”一通发泄后,文昊气愤的扔下未婚妻的东西,自己骑上自行车,飞快的骑向家的方向,泪水不争气的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到家后,王老太太一听,让儿子赶快原路返回去接未婚妻,文昊赶到时,早已没了未婚妻的影子,他怯怯的又骑车去了丈母娘家,一进门,发现未婚妻正坐在纺线机上纺线,丈母娘正在做饭,热情的招呼他吃饭,一切都很平静,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从1971年开始,知识青年在农村的许多问题开始不断的暴露出来,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在城市中将部分工作分配给下放的知识青年,不过这样回到城市中的知识青年大多数是通过关系得到回城的机会的,但这时每年依然有上百万知识青年被分配上山下乡。

夜幕降临,当刘老头喂完饲养棚里的牲口推门回家的时候,王老太太同老刘头商量
:“琴回来了,娃不想在玻璃厂呆了,你看,要不你抽空把婚房给收拾收拾,选个好日子把娃的婚事给办了”。


不用带未婚妻,文昊决定星期一早上五点从家出发,这样赶八点上班赶到厂里就行了。

文昊悄悄的推车出门,天空还是一片灰蓝色,经过村口,沿着水井旁的路上了大渠,这条路也是去丈母娘家的路,只不过,今天他不再是一直沿着这条路走下去,而是拐向大渠,沿着大渠走向另一条通往县城,经过镇上的大路。

乡村的早晨格外的静,路在月光下泛着白,文昊急急的赶路,只有呼呼的风声从耳边穿过。
天渐渐破晓,大地朦朦胧胧的,如同笼罩着银灰色的轻纱。这时 万籁俱寂,突然有一声鸟鸣划破了这寂静。一会儿,东方天际浮起一片鱼肚白,大地也渐渐光亮了起来。

文昊也已经到了渭河边上 ,蜿蜒曲折的渭河犹如一条蛟龙盘踞大地,渭河两岸,沃野千里,此时的玉米苗也就一尺多高,点缀在这片沃土上,文昊在岸边等着摆渡的船。

滔滔渭水奔流不息,这是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这个船很大,自行车,架子车都可以上去,十几二十分钟就可以到达对岸,一年到头,天天如此。

渡过河,也就剩下三分之一的路了,这段路基本都是上坡,不过坡度很缓,基本感觉不到,远处的山峦已经清晰可见。但是庙垭坡却是一个六十度左右的大坡,全长有一里多路,必须推上去。

当你爬过这个坡,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绵延起伏的骊山,骊山下面的华清池虽看不见全貌,但也能隐约看到高处的轮廓,还有临潼县城。文昊走了条村道,从厂后门进了工厂,时间很充足,科室的其他同事还没有到。

老刘头早上起来就去饲养棚看牲口,喂了草料,清理了粪便,干完这些活,回家吃饭,农村是两顿饭,基本上早上十点左右,下午四点左右。吃完饭就忙着收集做窗户的木料,那时候的窗户是木格子的,门的木料也准备好了,他已经联系了做窗户、门的师傅,说是晌午就过来。


今天有一个男知青要回城了,说是家里托的关系,相处了这两年,老刘头想看着孩子走。

下班后,文昊和室友去食堂吃饭
:“文昊,看你最近好像心情不好,吃完饭咱去华清池泡温泉去,”
“不想去”
“去吧!去吧!,现在还没有完全建成景区开放 ,要真成景区开放了咱恐怕也不好进了,”

临潼县城1949年解放,解放前,华清池十分简陋,仅有20多间房子,而且多为清朝时所建,卫生条件极差,1959年,临潼县投资108万元对华清池进行扩建,华清池西区的湖池、宫殿、亭台廊榭和东区的一部分重大建筑都是这一次建筑的,由此定下了华清池的格局。
刚建成时,华清池还没有完全建成景区开放,但是里面有几十间浴室不仅可以洗澡,还可以泡温泉,大池温泉的票价一人才一毛钱,单人小池一人二毛钱。

虽说一毛钱,对于月工资30的文昊还是不舍得的,况且单位有澡堂,每天都可以洗澡。

两人吃完饭后,沿着火车站到县城的路往华清池走,与其说去泡澡,不如说是出来散心。
这条路还是石子路,路两边的树已经很粗了,郁郁葱葱的,旁边是村民的菜地,绿油油的长着各种蔬菜。

和室友说说笑笑,不觉已到了北十字的人民剧院门口,天也渐渐暗下来,一阵清爽的夜风扑面而来,仿佛一切烦恼和疲惫都置之度外了,身体的每一根神经也渐渐舒缓了;风儿吹动树叶那飒飒作响的声音,像唱着一首动听的歌;高空的风恣意地追逐着、戏弄着、撕扯着云朵,一轮明月挂在天边。

文昊的心❤️情好多了,在人生的路上,每个人都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不至于太过曲折,不至于时刻彷徨在转弯的路口。世事难遂人愿,我们要学会迁就,学会接受。

周末回到家的时候,文昊看见新房子的窗户和门都已经做好了,窗子是木格子的,镶在墙里面,门是对开的两扇,每扇有一尺宽,高有一米八,文昊进出还得低头。文昊正在看,老刘头走了过来
:“昊,咱家木板不够 你就先将就着,以后攒够了钱,重新盖”
“这挺好的,叔”
“对了,昊,你明天给门窗把漆刷上,黑漆在你妈房子门后面柜子上”。
“哦!”


天气真好!当晨曦冲破云彩,院子里的所有东西都在阳光下闪着光,文昊伸了下腰下了床,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大妹妹已经在厨房里忙活,今天她要到棉花地里去捉棉虫。

出了村口,是一望无际的碧绿的田野。田野被一条条窄窄的贴着地面稍微凸起的地界分割成块。每一块田地都耙得很平坦。或种玉米、或种红薯,唯有一块田里种着棉花,这是为新嫂子准备的,她喜欢她的新嫂子,虽然只见过两次,她喜欢嫂子漂亮的容貌,喜欢嫂子温柔寡言、安安静静的性格。

棉花地里有很多蚜虫、红蜘蛛、她要把这些蚜虫清除掉,还要把棉花上的没长花蕾的杈(俗称“公杈”还有“小耳朵”)给抹掉,这样就会结更多的棉桃。

棉花花才开时是白色的,一般是夜里开,所以早晨看到的都是白色的花瓣,但是到了晚上,花都变成红色的了,很漂亮。

老刘头还在到处打听看谁家还有木料,他还要为儿子准备一个柜子,一个箱子,木料还差一点。

北方乡村的夜晚,当晚霞消退之后,天地间就变成了银灰色。乳白的炊烟和灰色的暮霭交融在一起,像是给墙头屋脊树顶和村口都罩了一层薄薄的玻璃纸,使它们变得若隐若现,飘飘荡荡,很有几分奇妙的气氛。蚂蚱,蟋蟀开始活跃。小蠓虫成团地嗡嗡飞旋。这时候老刘头都是习惯性的生一堆火,放入潮一些的杂草,就为了这些烟来驱赶蚊虫。

这时候,老刘头家里也养了一只奶羊,白天去地里干活就牵到地里插在路边,那时候有一个特大的铁钉,牵羊的绳子就固定在这个大铁钉上,羊可以随时移动,始终在主人的视线里,平时就拴在门口的树桩上,晚上牵回家。

老刘头的小女儿这时候也小学毕业了,这孩子也不知道是王老太太的基因好,还是因为她小,上面有哥哥姐姐,农活干的少的缘故,特别能长,十二三岁的年纪,都快一米七了,开学也要到离家稍微远点的中学上初中了。

张家大妹叫淑芬,,最近这段时间,她除了在家里给一家子做饭,还要去队里挣工分,那时女工出一次工七个工分,闲下来的时间几乎都在棉花地里。

这时候棉花的主要害虫是棉铃虫。棉铃虫一般躲在棉花果实上(俗称“棉花桃子”)或者在花蕾上,这东西真的很可恶,吃的很快,又很难找到,但是过了这一关棉花就将要成熟了。
八月末,棉花的果实裂开,起初开的少,淑芬就把裂开和快裂开的“棉花桃子”摘下,然后带回家在太阳☀底下均匀晾晒,这样会开的快一些,裂开后把棉花取出来继续晾晒。后来棉花正式开了,就不用摘桃子了,直接在棉田里摘棉花了,雪白雪白的,从九月中旬一直到十一月都是收获季节。
那时是在自己家自留地种的,因为哥哥结婚,种了一点,其他地方依然种着玉米,就是渠边上也种着红薯,每年还会在玉米地里撒上十来棵南瓜种子,而且每年都收获不少南瓜,足足够这一家子吃一个冬天。土地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子,那时候的人们是不舍得浪费一寸土地的。


一切准备就绪,老刘头让人选了个好日子为儿子举行了婚礼。

淑芬很开心❤️,每天跟嫂子一块去生产队干活,回来一块做饭,形影不离,对于才过门的慧琴来说也是一份安慰,文昊依旧是每个周六晚上回来,周一早上走,对于才过门的慧琴来说,初到这个新家庭,有种外人的感觉,也是这个大姑子让自己的日子还好过一些。

这是一个与自己娘家完全不同的家,王老太太在家很有权威,也很少干活,老刘头一天到晚都在忙,很少有停下来的时候,打扫庭院,做饭都是大姑子一人在做,文昊每周回家必定是先去父母房间看望王老太太,带回的一些家里的生活用品以及酱油醋等交给王老太太,聊一会儿才回自己房间。

有一次,文昊和母亲聊了好长时间才出来,原来是小妹被县体委下来视察的人选中了,准备集中到体委打篮球,但是要自己交伙食费及其他一些费用,每月要18元,当时文昊每月工资也才36元,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真的是一笔很大的支出,王老太太不想让去,文昊听了对母亲说:“多好的机会啊!,别人想去还去不了呢!要不是因为燕子(小妹)个子高,她也没有这个机会,去,一定要去,钱你不用管,我供我妹,就一半工资吗,家里的其它生活开支不会受影响的” 。

时间真的不经过,73年麦收忙完,文昊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虽说是个女儿,但还是给这个家带来了少有的快乐,王老太太的小女儿十几岁了,也就是说这个家十几年都没有小孩子的声音了,王老太太抱着孙女乐呵呵的边逗着孩子边说:“看我娃,白白净净的,你不知道,没你之前,奶奶对别人家的孩子都多稀罕呢!”

从此以后,媳妇去生产队干活,王老太太就在家带孙子,结果有一次不知怎的扭伤了胳膊,后面王老太太就更少干活了。

这时候文宇也从部队复原回来了,被安排到大队当支书,整天忙的不着家,回来就是写一些东西,家里、地里的活他很少干,总在忙外面的事。

王老太太的娘家有个姐姐,王老太太是被收养的,姐姐的大儿子,个子太低,也就一米六,不好找媳妇,想让王老太太的大女儿嫁给自己的儿子,已经同王老太太说了,淑芬死活不同意,同母亲吵:“我是不是你捡的,每次都是我,不让上学的是我,这回还是我,凭什么?我不愿意,不愿意!”

那段日子,慧琴的心情也不好,孩子都生了,还是觉得在这个家自己就是个外人,文昊有什么事从来不跟她商量,她的孩子生在忙收的时候,那时候大家都很忙,孩子生的前二十多天正是忙收,她挺着大肚子依然在干活,她有好多的委屈,回娘家跟母亲哭述,娘只有一句话:“能管了自己的女子,管不了别人的媳妇”,每次都是劝慰一番,再让女儿回家。

淑芬哭闹时,王老太太也不理她,往往是哭够了,该干嘛干嘛?洗衣、做饭、喂羊、打扫卫生一样都不能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王老太太是不会让姐姐的儿子娶不上媳妇的,王老太太心❤️里有谱,这个外甥就是个子小点,人是聪明的,亲上加亲,也帮了姐姐,就是委屈了女儿,这也是没办法,她闹就让她闹,回头再好好劝说劝说。

一年后,淑芬还是嫁给了自己这没有血缘关系的表哥,大姑子走了,慧琴❤️里也空落落的,大姑子在家时,自己还有个说话的人,两个人一起去生产队劳动,一起回家做饭,现在,所有的活都是自己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淑芬出嫁的那晚,慧琴也整夜无眠。


复员回来的文宇就住在哥哥当年没结婚时住的那个小床,就在进出门的过道里,文昊是不常在家道也无所谓,文宇不行,天天在家,而且往往是晚上回来的很晚,早上☀又想多睡会儿,现在有嫂子很不方便,老刘头打算在院子左边把半边盖盖了,盖上三间,一间老大住,,两间老二住。


这回房子盖的快,村上出了几个人帮忙,老二回来也带了点钱,这个家也越来越漂亮了。

没有了大姑子,慧琴早上起来打扫庭院,做饭;有时候,孩子中途醒了还得停下手中的活去照看孩子,公婆难免照顾不周,小叔子嘴也刁,有时候觉得饭不好吃就不吃了,不知不觉中矛盾多了起来。

慧琴的大姐嫁到邻村,前后不过一二里路,有时候慧琴心❤️烦,也会去大姐家,免不了发发牢骚,这个大姐可不是省油的灯,她早已跟婆婆分开过,她的爱人也在外面做事,不过她们家财政大权她管,两口子一心❤️一意过自己的小日子。她对妹妹说:“你这结婚也这么长时间了,文昊给过你钱吗?你知道文昊的工资是多少?文昊妹妹上学,是文昊供的吧!你婆婆公公哪有钱啊!,如果你分开单过,肯定比我的日子过得还好。”

一来二去,慧琴觉得是这么个理,自己这么一味的忍,什么时候是个头,她羡慕姐姐的日子,要啥有啥,再看看自己,什么也没有。

又是周末,文昊到家的时候,夕阳已经跌入地面了,文昊在院子里停好自行车,把买回来的东西放到父母房间,又同王老太太聊了一会儿,才回到自己房间,闺女已经快一岁了,正在学走路,文昊抱过孩子,第一个孩子,虽是女儿,但这孩子白白净净,皮肤,眉眼都随了父亲,随了奶奶,文昊还是很喜欢的。

今天的慧琴对文昊也格外殷勤,她是个话不多的人,今天也是鼓了很大的勇气,孩子睡了,她伺候文昊洗了脚,躺在炕上,她才忐忑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想分开过”
文昊一愣,说:“好好的,分什么家呀!”
随后又说:“等文宇结婚了,要不,谁给他们做饭呀!”
:“你心❤️里只有你们家人,你大你妈你弟你妹,我算啥?我是谁啊!你有没有想过我,有没有关心过我……”泪水像決了堤的河坝,慧琴泣不成声,其实好多事,她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说而已,她爱文昊,她忍了,可是……。

这是她结婚以来,他们第一次争吵,是她所有委屈下的爆发,从小到大,这也是她第一次这么憋屈,这么无奈,又无法改变,文昊只是劝她:“别哭了,看把娃吵醒了,”随后又说:“家里人听见了也不好”,这句看似无恶意的一句话却让慧琴的心❤️拔凉拔凉,文昊的心❤️里,永远都是父母第一,他的弟弟妹妹才是最重要的。

早上起来,文昊来到父母房间,父母还没起床,文昊倒了尿盆,来到后院,他想给家里打一口压水井,这样就不用老去村口挑水了。

慧琴先把羊牵出拴到门口树桩上,然后打扫院子,准备做饭。


几个月过去了,慧琴发现自己又怀孕了,分家的事只得先放下。

后院的压水井也打好了,出水量很大,水也很清澈,唯一不好的就是水质不好是咸水,想想也真是不可思议,老张家离村口水井也就不到200米,吃的水还得去村口水井里挑。

大女儿二岁的时候,慧琴的第二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儿,王老太太有些失望,文昊也有些失望,王老太太心里装着秀才老张,文昊是老张和她唯一的儿子,她内心深处强烈的想抱孙子,那时候的农村,没有儿子在村里是抬不起头的,文昊也想儿子,自己的孩子能怎么样呢?不悦的态度只有慧琴受了。

慧琴想过好日子,分家又分不了,只有自己好好上工,好好挣工分;出月子不久,慧琴就去生产队干活了。
晚上要带孩子,白天去生产队干活,终于还是出事了。

那天回家,伺候一家子吃完饭,收拾完,慧琴疲惫的躺在炕上,晚上孩子哭的时候,她本能的给孩子喂奶,自己迷迷瞪瞪的睡着了,早上醒来,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鼻子下面有一滩血。慧琴抱着孩子嚎啕大哭,这个可怜的孩子,也许是知道没人爱她,去了天堂,去了那个没有歧视的地方。

慧琴很自责,话更少了,她默默的收拾好家里的织布机,有空闲的时候就织布,大女儿跑出跑进的玩耍,不用怎么操心。

这个时候,已经有媒人给文宇介绍对象了,不知道是心❤️高,还是嫌他们家穷,老定不下来。

王老太太的小女儿燕儿平时很少回家,她住在体委大院里,每天就是训练、吃饭、打比赛,生活过得简单,快乐,空闲时间和队友们在县城附近转转。

有次回家,给外甥女带了甘蔗,外甥女才三岁多,从没见过甘蔗,觉得好长好长。

这个时候,慧琴的肚子里已经有了她的第三个孩子,农村人迷信,按照那些民间的说法,这回应该是个男孩,慧琴更是小心❤️翼翼,她的心里也在祈祷,希望是个儿子,这样,她在这个家也能抬起头来,在村里也能抬起头来。

文昊也很重视,预产期到了,文昊带慧琴去县城医院生产,当慧琴被推入产房,当文昊满怀希望的焦急的在外面等待的时候,护士传出的消息却如一盆冷水将文昊浇了个透心❤️凉,:“慧琴家属,是个闺女”。

文昊默默的带着慧琴回家,这个孩子带给这个家的不是喜悦,是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没有人关心到慧琴这些年受到的伤害,她现在真的是死的心❤️都有,文昊对她越来越冷淡,好像这一切都是她的错,而且以她的认知,也确实认为这是她的错,谁让自己肚子不争气,谁让自己一连生了三个女儿。

因为二女儿的意外夭折,慧琴对小女儿特别在意,王老太太这回也操心着,时不时叮咛慧琴,不要搂着娃睡……。

慧琴喜欢自己的小女儿,这个女儿像自己,大大的眼睛,漂亮的五官,一头卷曲的头发,这也许就是唯一同自己不同的,慧琴的头发微微有点卷,而且,这个孩子特别爱笑,很少哭闹,这真给了身心俱疲的慧琴许多安慰。

因为失望,也因为想要儿子,这个女儿的名字,文昊都懒的细想,就叫改,意思是改了吧!下次别再女儿了。

文宇终于定下了一位姑娘,郭家庄的,也姓郭,是家里老二,本来说的好好的,不知道怎么回事?女方家又不愿意了,大概过了半年之久,媒人又来询问,说姑娘又愿意了。

晚上,王老太太和老刘头商量,夜长梦多,要不年底给他们把婚事办了。家里现在该准备的就开始准备着吧!


慧琴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回娘家,带上自己的两个女儿,家里唯一的自行车文昊上班骑着,她们母女喜欢沿着村里浇地的那条小渠走,出村口沿大路走二三分钟,再上大渠往西走一二分钟,下大渠沿着小渠一直向南就到了一个大的水渠,这个水渠很深有四五米,水渠上架有一个用于灌溉的长十多米,宽一米,高五六十公分的水泥建筑的水道,上面有一些水泥横条,人踩着是可以过去的 对面偏东的一家就是外婆家。

慧琴的大女儿叫玲,她也喜欢去外婆家,母亲抱着妹妹,她跟着母亲,田野上的风温柔的吹着,大地像绿色的地毯,放眼望去,前面的村庄清晰可见,远处朦朦胧胧,清新的空气迎面而来,路边朵朵野花迎风招展,草丛里,水渠边的小树上时不时传来知了的叫声,树上、路边休息的麻雀也时不时的被她们惊醒,嗖的一声飞向远处。

快乐的时候,时间过的也很快,这四五里的路,从来都不觉得远。

外婆家的门前有几棵苹果树,但在玲的记忆里 好像每年的树冠就像一个大伞,几棵树郁郁葱葱,把天空遮的严严实实,树下特别凉快,结果却并不多,但这一地的阴凉却是夏日里孩子们的乐园。

外婆家是关中标准的四合院,不同的是进门后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有二个蜂箱,外公养着二箱蜜蜂。

外婆家门口就是大渠边,那年夏天,天气好,舅妈把陈年的草垛晾开,渠边也散落了一些,玲和母亲到的时候已经晾好了,母亲和外婆在家里说话,玲就和舅舅家大一岁的表哥在外面玩,小表哥爬在地上把散落在渠边的玉米杆往上捡,玲也学着捡,一不小心掉到渠里,渠里平时也有水,只是很少,只记得舅舅听到喊声,快步跑出来,老鹰抓小鸡样把她提溜上来,等她反应过来,已经光溜溜的在外婆的炕上了。

玲也爱外婆,外婆个子不高,慈眉善目,从来没见过她大声说过话,脸上总是带着浅浅的笑。
舅妈人也不错,永远都是外婆在拉风箱,舅妈在做饭,多年后玲看到的还是这个画面。舅舅也是忙前忙后,但在玲的记忆里,舅舅永远是平静的一张脸,因为玲没有看见舅舅笑,不温不怒,总之不开心❤️,现在想想,也许还是因为妹妹生活的不如意吧!

慧琴自始至终的爱着文昊,她一眼就认定的这个男人。

那年文昊得了急性阑尾炎,消息传到家里,(那时候也不懂这并不是什么大病 )一大早,天还没亮,慧琴就骑上借来的自行车,前面放着小孩座椅带上小女儿,急急忙忙的往县城赶,渭河边依旧是摆渡过河,等她赶到文昊单位,文昊已经被单位的车绕道渭南,送回了家。那时还没有公交车,渭河摆渡,绕道渭南非常远,等慧琴再折回家到家门口的时候,单位送文昊的车也到了路口,玲在门口等母亲,那一幕永远定格在她心❤️里了,母亲带着妹妹推着车走到门口的村路往家里拐,大路上父亲从一辆吉普车上下来,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也就是说,可怜的母亲带着不到一岁的妹妹骑着自行车跑了一天。

有娘的孩子是个宝,住在翠香家的知青一个回城了,另一个还在,她人很好,织的毛衣可好看了,慧琴买来五彩线,好几种颜色,让她给自己女儿织件毛背心,织好的时候 慧琴连连称赞,自己怎么就不会呢?城里人还是手巧,看这波浪,真的和海水一样,玲也很喜欢,玲长像一般,或许是一白遮百丑吧!在母亲的打扮下,玲也是小公主一般的活着。

母亲总是把女儿收拾的漂漂亮亮的,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那天村里来了个照相的,在干婆家(文昊奶妈),母亲把玲收拾的漂漂亮亮的背靠着干婆家的石榴树照了一张,也就是这张照片让多年后长大的改,还感慨说:“姐姐那时候真漂亮!”
家里在准备着文宇的婚事,王老太太同老刘头商量,不行在后院建个厨房,等老二结婚了,就让老大单过吧!
建厨房的时候,慧琴可开心❤️了,盼了这么久,终于可以过自己的小日子了,事情却并不像她想的那样,更大的矛盾还在后头。


燕儿那批在体委训练的运动员最终只有三个被安排了工作,其中就有燕儿,她们三个被分配到不同的学校当体育老师,燕儿被分到武屯中学,燕儿特别开心❤️,姐姐嫁给了表哥,姨妈家就在武屯镇,她经常去姐姐家。

文宇也结婚了,慧琴也开始自己过日子了,去生产队干活的时候,王老太太就照看孙女。
虽然分家了,文昊每周回来,还是先去父母房间,把生活用品,油盐酱醋给买好,慧琴心❤️里不愿意,日子久了,终于爆发了,玲不知道冲突怎么起的,只是睡的迷迷糊糊的被吵醒,看见了父亲手里的皮带和母亲发青的半边脸。

周一的早上,文昊去上班了,可怜的慧琴看着自己发青的半边脸,越想越气,找他去,慧琴借来自行车,前面带着小女儿,后面带着大女儿,空着肚子骑车六七十里来到了文昊单位,此时已经是中午了,小女儿还没断奶,慧琴搂着小女儿躺在文昊的床上,大女儿玲在房子里玩耍,文昊买了包子,自己就去上班了,玲叫母亲吃饭,慧琴说:“我不吃,你饿了你就吃吧!”三四点的时候,自己又带着两个孩子骑自行车回家了,整个一天,水米未进。

玲五岁那年,体委大院里有个教练在教武术,文昊让玲去学,当时所里还有有两个小孩在学,其中一个小孩的家长和文昊关系很好,文昊让玲管他们叫伯和婶,当然这个伯伯和婶婶对玲也很好,玲的那张背靠着石榴树的照片,穿的衣服就是婶给的。

但孩子可不买账,农村来的玲土了吧唧的,虽然母亲一再叮咛让利带好玲,可是利还是更喜欢和婷一起,她们两个年龄相仿,又都是城里孩子,能说到一块,三个人在一起老是排挤玲。
有一次晚上训练完,一起往家走,快到北十字的时候,又谈崩了,利和婷走在前面,玲走在后面,这时候,过来了一个中年妇女也就三十来岁,对玲说:“她们不带你,我带你,咱们往山上走,那边离你家近,你喜欢吃什么?是甜瓜还是西瓜?”利一看不对劲赶快回头叫玲一起走,玲说:“刚才没人带我,你不带我,现在有人带我,我还不跟你走了”利一看拉着婷赶快往家跑,就在这个人贩子给玲挑西瓜的时候,文昊和伯伯骑着摩托车,还有好多人骑着自行车已经赶到了,那个妇女一看赶紧溜了。

经过这事,文昊也有些后怕,玲被送回到母亲身边。

燕儿工作后,文昊的工资就有了盈余,他攒了二百块钱交给了慧琴,他知道慧琴是过日子的女人,只是这么多年,一大家子,他想给也没有啊!

每到夏天,文昊都爱到村旁的河里网鱼,每次都带着玲,文昊在河里网到鱼就扔给岸上的女儿,玲再捡起鱼一个一个的放入水桶里,玲也喜欢跟父亲在一起。

文昊也爱带女儿去附近的河里网鱼,有一次带女儿去相桥那条河里网鱼结果网上了一只大乌龟,他让女儿看着,这时候来了三个小男孩,看着看着,这几个小男孩把乌龟带走了,玲喊父亲,水里的文昊说:“拿走就拿走吧!反正你也害怕又不敢拿”。

九月份的时候,玲就在村小学上学了,文昊给女儿买了漂亮的文具盒,那当时在班里可是轰动一时,别的同学都没有,那时候穷,好多孩子穿的都是母亲自己织的布自己做的衣服,而玲有城里婶婶给的虽说是她孩子不穿的衣服,但在农村那也是相当漂亮的,还有母亲让知青织的毛背心,那时候在学校睡午觉,慧琴给玲缝的褥子也是班里最漂亮的,总之,学习一般般的玲在母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和有工作的父亲的经济支持下,在那时候的农村是小公主一样的生活着。

那时候,麦收的时候,学校会组织孩子们拾麦穗,颗粒归仓,慧琴给闺女找来一个玻璃水瓶,又去后院的桑树上摘了几个桑葚洗好放到瓶子里又加了些白糖,装满水,玲带到学校迎接她的是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不光因为那时候白糖稀缺,还有慧琴对女儿的那份用心,那份爱。
快放假了,那天,玲和母亲在家,二叔着急要写东西找来找去找不到钢笔,就问玲:“玲,你看见二叔的钢笔了吗?”
“没有”
文宇又找了几遍还是没有,他把小侄女叫到身边说
:“告诉二叔,你拿了没有,二叔着急要写东西”
“没有,我没拿”
慧琴听到了说:“娃没拿,就没拿,你过来过去问,啥意思啊!”
也许是着急,也许话有些冲,总之最后,二叔打了母亲,邻居家都过来拉架,小叔子打嫂子,慧琴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她坐在门口的石头上,玲坐在另一块上,玲看母亲情绪稳定下来,就说:“妈,那我去学校了”
“去吧!”

玲在教室里,看见大家都往外跑,也走出来,这时候听见有人喊:“有人跳河了”玲还没反应过来。跑回家,才知道是母亲,她要去河边,奶奶拦住了她。

夕阳把大地染成了红色,当落日的余晖撒在院子里,文昊带着满车的菜回到了家,他申请的宅基地已经批下来了,这次回来,他是准备盖房子的。


母亲是非正常死亡,不是在家里去世的,农村讲究不可以在家里设灵堂,母亲被安放在离家有四百米左右的农田里,玲跪在母亲旁边,仅仅这一两天,她的世界也塌了,那时候的她也许还并不很清楚母亲的离开对她意味着什么,只是旁边一位村里姐姐的话却让她的内心❤️顾虑了很多年,她说
:“快看,你妈动了一下”
玲没有看见母亲动了一下,但她一直觉得母亲还活着,只是生活在别的地方,长大后的玲有时候甚至会想,当时的相桥医院,当时的医疗水平不行,如果……,兴许母亲还在,直到长大以后,她还是觉得母亲没死,她还活着。

母亲的墓穴父亲是亲自下去看着弄的,玲的印象里,有父亲在母亲的墓穴里来回走动的身影,玲没有哭的死去活来,不知道是因为小,还是不懂事,或者她相信母亲还活着。

在母亲躺在野外的木板上,在父亲忙着料理后事的过程中,家里也并没有消停,玲的这些姨姨们翻出家里的一切,当要拿走母亲织的布的时候,奶奶阻止了:“还有两个娃哩,给娃留个念想吧!”,父亲给母亲的那二百块钱,原封不动的藏在镜框后面,这是后来玲从父亲的口中得知的,她不知道当时父亲的感受,不知道父亲是不是会很伤心,只知道从此以后父亲再也没有去河里网鱼了。

母亲的离去,最伤心的应该还是外婆 ,白发人送黑发人,外公咽不下这口气要告二叔,王老太太把儿子叫到身边说:“你刘叔就这一个儿子,你侄女出生才几个月,真要文宇有个啥事,媳妇肯定就走了,你让你刘叔怎么活,咱这个家就散了,人死不能复活,咱这个家还得往前走啊!儿呀!看在你刘叔这些年对你,对咱这个家的份上,你就……”

玲只记得,每次几个姨姨来家里闹事,王老太太就和家里人躲到村里本家家里,你闹你的,我躲我的,一个月后,事情稍微平息下来,文昊在单位同事的陪同下带着玲,来到丈母娘家,舅妈拉过玲,只见父亲声泪俱下,双膝跪地,拉着外婆、外公的裤角,希望外公不要告了 ,希望外婆能帮他,将来外公外婆的后事他一个人管,只记得外婆一直在流泪,外公什么也没说,怎么离开的,玲已经不记得了。

九月份开学的时候,文昊就把玲带在身边,给她联系了县城里最好的学校——华清小学,自己也从集体宿舍搬出来,在单位要了一间平房,很小,外面搭了个厨房,在拐角,离垃圾堆很近,但文昊已经很满意了。

很快到了过年的时候,大年初二,文昊带着两个孩子去给丈母娘拜年,文昊取下东西让玲送进去,自己停好自行车就带小女儿进去,在他正把改从自行车上往下放时,玲提进去的东西被她大姨的大闺女扔了出来,文昊很气愤,叫过玲带上孩子就回家了,他发誓再也不会去老丈人家,一定会把孩子养大,并且一个都不会送给别人。

文昊的小女儿改才二岁,王老太太和刘老头带着,和二叔二妈生活在一起,那时候还真有人想要改,跟二叔一起的妇女干部没有小孩想要改,跟文昊一起的一位同事也想要改,大家就那么套文昊话,文昊始终没有松口,多年后大家开玩笑还提起。


老太太带孙女,肯定不会是收拾的漂漂亮亮,改又是一头卷发,整天乱糟糟的,村里对面叔叔就叫改狮子头,改很生气知道是在取笑她,直到多年以后提起还很生气。


玲的班主任老师姓鲁叫鲁竹玲,个子不高,圆圆的脸,有三十多岁,鲁老师每天都很忙,对学生很负责,也从没有严厉训斥体罚过学生,在玲从乡下到城里的二三年级也是平稳而温暖的。

玲只记得她总被老师留下来写作业,文昊很少检查玲的作业,最多问一句:“作业做完了吗?”,玲每一次补作业的时候,都能看到老师在忙忙碌碌的为她的孩子做午饭,在自己补完作业后间隔着给自己改错,鲁老师带了玲两年,这两年很平静,却异常的温暖。

玲记得自己坐在边上第三排,她们的四人小组相处的非常融洽,她的同桌叫杜华民,后面是郑华丽和张波,好像母亲并没有离开,她的内心也不曾受伤,因为同学们相处的好,老师虽说没有额外对她多么好,但从没有歧视过她,从没有训斥过她,在玲的记忆里 这位老师就像温暖的春风,很平静却很温暖。

她们四人小组相处的非常好,她经常去郑华丽家,她家就在临潼街道上,在国营三食堂下面,骊山饭店斜对面那一排,门口是老的店铺,穿过店铺,里面很深,住了好几户,她家就住在里面。

张波是男生 她肯定不好去了,但她也知道张波家在学校门口那个村子,出校门右拐走五十米左拐就是他们村,她同桌家就不知道了,但是放学是往西走的,正如她要往火车站走一样,离学校都有些远。

化肥所距离华清小学大概有三四里路,文昊白天上班,有时候晚上也会加班,这样早上上学玲老迟到,有时候也会让朋友帮忙送一下,他有个朋友在国营三食堂,他在那买了一沓每张一毛的饭票,每天中午放学,玲都会去食堂叔叔那里吃饭,叔叔话不多,但每次都是给玲炒两个菜,拿两个馒头。

有时候,文昊也会把玲托付给高伯,特别是农忙的时候,高伯高婶是东街的菜农,家就住在学校后面的村子,高伯有个女儿叫文丽,玲就叫她文丽姐,每天晚上玲就和高婶和文丽姐睡在一起,高伯每天都住在菜地里,菜地在化肥所后门离家有些远。高婶对玲很好,文丽姐也很好,脸上总是带着笑。

文昊很忙,玲的记忆里,好像父亲极少看他的作业,也没批评她,但那贴在墙上的用毛笔照着新华字典最后一面抄写的拼音字母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玲的记忆里,还有那本用很硬的那种带一层塑料的纸装订的课本。

文昊是爱女儿的,虽然女儿学习很差,但他从未训斥过,他的爱很粗旷。

文昊不会做饭,他们每天下午都是面糊糊里面放菠菜和豆腐,在食堂打份菜,买几个馒头。而且买东西都是一大堆,一捆甘蔗,一堆红薯,一堆胡萝卜,一堆菠菜这种,吃完了再买。

每个周末带女儿回家,每次回来经过庙垭坡的时候,都让闺女在后面推。每个周末都是踏着暮色回,踩着夕阳归。

每年寒暑假玲基本都在大姑家,大姑有两个孩子,婆婆公公已经去世了,就他们一家四口过日子,大姑在家里很有权威,玲在大姑家得到了大姑母亲般的疼爱,甚至有些过。


大姑家因为住在镇上,家里有一片菜园,每年暑假的时候,玲会跟那些家里种菜的小朋友一起去地里看管菜园,大姑的孩子还小,有时候他也去,大姑夫会在镇上卖菜。


有次改也去了大姑家,来到菜园里,大姑夫在菜园里还种了一片甜瓜,当地叫老婆喜,意思是老太太喜欢吃的意思,因为这种瓜长的比较大,淘气的改在大家没注意的情况下,用小刀把它们一个一个的刻了个小口,她想看看里面熟了没有,结果,刻开一个,没熟,刻开一个没熟,她干脆拉粑粑拉到里面,等到大人发现的时候已经祸害的差不多了,大姑和大姑夫是又气又笑又心疼,但是也没有说改。


玲有一次到邻居的果园溜达,就坐在他们的小床上,脚耷拉着来回晃,没注意到床下还卧着一只狗,结果被狗咬了两个牙印,当时也没有去医院,就是将狗毛剪下来烧了,然后将烧了的灰敷在伤口处,当时的一个口印还是挺深的,因为直到现在那个印还在。多年后长大的玲还想,她被狗咬过,这么多年了,她到底有没有狂犬病呢?反正这么多年都好好的。


大姑那时候养着一只鹅和几只鸡,只要鹅下蛋,她们就有鹅蛋吃,每天早上大姑做饭的时候就会把鹅蛋和要温馒头一起蒸在锅里,吃的时候三个小孩平分,没有因为玲比他们大五岁就分少点。


那时候大姑夫也会去阎良收破烂,每次回来会带回西瓜,他们三个孩子也是平分,大人一般都是象征性的吃一两牙,但每次快完时,即便大姑夫在,大姑也会很快出现霸道的说:“一人一块”,好像害怕大姑夫会亏待玲。


有一次,正吃饭的时候,大姑夫刚想开口,就听大姑:“闭嘴”,大姑夫委屈的说:“我给娃说好话哩!”大姑说:“你还能说好话”,大姑对玲的保护真的是谁都不能说玲。


寒假的时候,走完亲戚玲就留在了大姑家,这时候大家手里都有大年初一大人放炮时捡的散炮,那天大姑夫不在家,大姑也出去了,玲和大姑家的弟弟妹妹还有邻居小朋友在家,玲把一个炮扔到了房子里生的蜂窝煤炉子里,炉子旁边是炕,每天早上大姑都会把被子叠好整整齐齐的摞起来靠在墙角,结果火星蹦到了炕上的被子里,一直落到了褥子上。


屋子里渐渐有了烟气,弟弟很聪明,仔细看看没发现原因,玲也到处看还是不知道,幸亏大姑很快就回来了,只见她一进屋,闻闻不对劲,赶紧爬在床边拉开被子,结果褥子和上面的第一个被子被烧了个洞,那天天气很好,大姑赶快把被子搭在外面铁丝上,弄灭洞口周围的暗火,大姑的闺女在旁边也就三四岁对着玲喊着:“你赔你赔”只听:“闭嘴”吓的娟再也不敢吭气了,大姑依然没有说玲一句。


有时候有些事真的想不清楚,大姑真的很爱玲,也许是因为玲没了母亲,但是大姑却爱训斥改,改也确实淘一些,改很少去大姑家,她一直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直到长大后的改还记得大姑训她,改不喜欢大姑。玲几乎是所有的时间都在大姑家,有时候也会在干妈家,干妈对她很好,干妈家有一个比玲大一岁的女儿也叫娟,她俩年龄相仿玩的很好,所以,玲也常在干妈家呆好长时间。


干妈家和玲的小姨是一个村的,两家中间只隔了一家,有次在干妈家,小姨叫过玲,跟干妈打过招呼后,悄悄带玲来到了外婆家,住了一晚上,玲和舅妈的闺女住在一起,早上起来好像把她贴在墙上的画弄坏了,她刚抱怨了一句就被舅妈一句骂:“啥烂东西,坏了就坏了,娃就弄坏了,能咋?”


这时候小姨夫匆匆赶来,说文昊去玲干妈家了,玲干妈让赶快把娃带回去,这个时候舅妈在做早饭,外婆在烧锅,外婆用小铁勺

大家都在看

  • 游山玩水赏云海 矗立北京东边最高处的森林王国

    游山玩水赏云海 矗立北京东边最高处的森林王国 中国网7月9日讯 雾灵山是燕山山脉的主峰,被称为“京东之首、燕山之最”。这使雾灵山在燕山地区独具特色,独领风骚。雾灵山地理位置独特,位于我国暖温带北部,既处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温带针阔混交林带的过渡地 ... 自然之最12-13

  • 白鹿的奇妙时刻:沉醉日照金山,感悟自然之美

    白鹿的奇妙时刻:沉醉日照金山,感悟自然之美 《白鹿与日照金山的璀璨邂逅》。说说白鹿与日照金山的故事!1. 有个叫白鹿的俊姑娘,长得可水灵,眼睛大大的笑起来像春天里开得最艳的花,她平日忙着拍戏到处跑,有一回来到一个有高高大山的神奇地方,山高得像要碰 ... 自然之最10-30

  • 湖州漂流之旅:激流勇进,畅享自然之魅

    湖州漂流之旅:激流勇进,畅享自然之魅 湖州漂流之旅:激流勇进,畅享自然之魅。1. 在湖州,一场惊心动魄又充满乐趣的漂流体验正悄然等待着你的探索。这里山川如诗如画,水流奔腾不息,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你准备的一场冒险盛宴。2. 深夜当你穿上救生衣,踏 ... 自然之最10-30

  • 秋天最有仪式感的9件小事,做过5件,就很幸福

    秋天最有仪式感的9件小事,做过5件,就很幸福 当空气中飘荡着似有若无的桂花香气,杂货铺里堆着新鲜多汁的黄梨,月色一日比一日清寒,雨声从热闹变得沉寂,我们便知道,秋天已经来了。四季轮转,秋意渐起,季节的转换总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新的色彩。穿着暖暖的卫 ... 自然之最10-30

  •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江西庐山 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江西庐山 感受自然与人文之美 10月16日至17日,2024海外华文媒体江西行采访团登上闻名中外的江西庐山,来自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位海外华文媒体人先后探访了庐山会议旧址、庐山抗战博物馆、庐山锦绣谷、美庐别墅、含鄱口等地,感受“人 ... 自然之最10-30

  • 米芾书法的“平淡”与“自然”

    米芾书法的“平淡”与“自然” 随着近两年博物馆爆火,越来越多年轻人排队去看书法真迹。抄经拓碑、临帖练字也成了新的热门休闲活动。一方面,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量依赖输入法用电子设备沟通,常常提笔忘字;但另一方面,每当有幸看到名家的书法真迹 ... 自然之最10-30

  • 2018全国适合养老的20座城市,丽江竟然排第一

    2018全国适合养老的20座城市,丽江竟然排第一 当你老了是想隐居山村还是在大城市享受?是想呼吸自由的空气还是照顾儿孙?2018刚开始,网上流传中国“最适合养老居住”前二十个城市榜单丽江也出现在这份榜单上!20昆山昆山,地处经济活跃的长江三角洲东端,位于国 ... 自然之最07-25

  • 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知道多少?

    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知道多少? 科技日报记者 史俊斌 通讯员 杜扶阳这几天,习总书记在陕西考察调研,秦岭因他的到访而再次成为热点受到世界瞩目。那么,秦岭陕西区域内有多少个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地体系情况如何?  远眺西岳华山 杨晓卫 摄“ ... 自然之最07-25

  • 自然界的奇迹:揭秘世界之最的十大自然奇观

    自然界的奇迹:揭秘世界之最的十大自然奇观 这次让我们来了解一些自然界中的“世界之最”,它们不仅令人惊叹,还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世界上最高的树:加州海岸红杉(Hyperion)加州海岸红杉(Sequoia sempervirens)中的一棵被命名为“Hyperi ... 自然之最05-27

  • 吉尼斯之最: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

    吉尼斯之最: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自然奇观!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根据世界吉尼斯记录的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8.86米。珠穆朗玛峰最长的河流:亚马逊河,源头位于秘鲁境内,是世界最长的河流。根据世 ... 自然之最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