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中华白海豚数量最密集的区域!珠江口共监测到2386头中华白海豚

发布者:醉爱山水间 2023-3-5 23:55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技术科科长陈希。

救护中华白海豚“老白”。

中华白海豚“宝华”。

在珠海长隆海洋王国,工作人员会定期清理中华白海豚生活的池子。扫码看专题

2022年4月初,珠海淇澳岛,保安员老刘像往常一样在海岸边执勤,突然闻到一股奇怪的味道。

他捂着鼻子,循着臭味往前走,在山边的海滩上,他看见一个“庞然大物”,走近一看,是一头腐烂的海豚。他拍下照片发在工作群里,有人说,“这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于是他们赶紧打电话联系就在附近的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局),请他们派人过来。

经管理局鉴定,确认了沙滩上的是中华白海豚。“从管理局走路过去差不多40分钟,很大一头,有三四百斤。”管理局技术科科长、鲸豚救护小组组长陈希说,由于它腐烂程度过于严重,取了样之后,只能就地把它掩埋了。

“这看不出来海豚多少岁,要拿它的牙齿并切片,然后数它的年轮,跟树木一样,可以数得出来。”

它到底是因为搁浅太久没被发现,还是去世后涨潮时被海水冲到岸边,无人知晓……

救护小组

成功救助国内首例在淡水河涌的中华白海豚

中华白海豚,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它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易危”的物种之一,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它还有一个更可爱的名字——“粉红海豚”,其实是因为中华白海豚体色随年龄而变化:刚出生时呈深灰色,年轻的呈灰色,点缀着斑点,壮年的中华白海豚则大部分皮肤为灰白色,剧烈运动后因皮下血管充血呈现出粉色。

珠江口,是中华白海豚最爱的栖息地之一,目前通过相片识别方法已累计识别2386头中华白海豚。1999年10月,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成立,2003年6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60平方公里,保护区管理基地设在珠海市的淇澳岛,主要开展中华白海豚救护管理、资源监测、巡航监管、科研合作和科普宣传等相关工作。

作为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鲸豚救护小组组长,陈希接触了多起中华白海豚死亡或搁浅案例,95%以上被发现的搁浅海豚都是死亡个体,由于已严重腐烂,所以很难分析真正的死亡原因。

陈希印象最深的,是对中华白海豚“老白”的救护,这是国内首例在淡水河涌成功救助的中华白海豚。

2012年3月12日,在佛山一条布满淤泥的河道内,“老白”正艰难挣扎着,它不知道的是,它的位置距离最近的出海口有100多公里,几乎不可能游回去。

陈希和救护小组的同事赶到时,“老白”已伤痕累累,它的背鳍早在多年前就被拍到过,一道深深的裂口将其分成前后两半。“老白”被运回保护区救护中心,在救护小组的悉心照顾下,“老白”逐渐康复,也精神了许多。然而当时的“老白”约45岁,白海豚的寿命一般在30岁到40岁之间,“老白”已经相当于人类的90岁高龄了。300多天后,“老白”因多器官衰竭,离开了这个世界。

救护中华白海豚,往往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保护区里有三个池子,就是我们的救护场所,很少有保护区有那么大规模的救护设施。另一方面,由于保护区人员较少,保护区与南海水产研究所和武汉水生所等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救护工作。”除此之外,珠海长隆海洋公园、香港海洋公园的兽医团队提供了很多技术支持。

陈希所在的技术科还有一项主要工作,那就是科学研究。据了解,团队会对每一头搁浅的海豚进行测量记录和解剖分析,编制一份死亡分析报告书,如今已建立了一套鲸豚搁浅档案,收集了100多头中华白海豚的样品,建立了我国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样品组织库。

人为干扰

“影响白海豚生活的最大‘敌人’是人类活动”

保护区内中华白海豚数量的变化,也能反映出这一片区域的生态状况。

“中华白海豚属于食物链的顶端,没有天敌,是这片区域的生态系统的指示物种,它们在这个区域的生存状况如果是良好的,则标志着生物资源都是比较完整丰富的”。

而从另一个“坏”的方面来看,陈希说,我们会提取死亡的海豚的器官、肌肉、脂肪做做检测,如果某种重金属含量很高的话,说明这个区域里的生物重金属富集程度也相对较高。

“影响白海豚生活的最大‘敌人’是人类活动”,陈希说,人为影响是造成白海豚非自然死亡的最重要因素。“中华白海豚在我们人类还没到达这之前,它已经长期生活在这里,因为我们人类对海洋的开发跟利用过快对它造成了一些影响,所以保护好中华白海豚,就是减少或限制这些影响因素。”

因此,巡航管护是管理局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如果发现违法作业的船只,就会第一时间驱离。

中华白海豚栖息在咸淡水交汇处,与人类活动区域有所重叠。为了保护中华白海豚,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总长约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穿过保护区,在大桥修建过程中,为保护生态环境,耗资约3.4亿元,在大桥的方案设计、施工建设、工程管理、技术研究等方面均做出了调整,最终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目标,兑现了“大桥通车,白海豚不搬家”的承诺。

2022年4月25日,在港珠澳大桥南侧,两只中华白海豚正在嬉戏玩闹,粉白色的背鳍在海面穿梭。陈希喜出望外,立马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拍照记录。“中华白海豚的背鳍就跟人的指纹一样,独一无二”,即根据背部的曲线可以区别出每头海豚个体。

无人化巡护

实时发现、跟踪、记录、识别水上目标

为了更精准地监测水域环境和中华白海豚资源,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保护区近年做了很多探索。

“传统的监测技术,使用大型渔船,机械噪声大,也只能白天去,晚上看不到”,管理局资源环境科科长肖尤盛说,2021年已经尝试用无人机来观测海豚,用无人机代替船舶,去年在继续做,看看能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数学模型,统计海豚的数量。

2022年4月份,管理局首次创新地将“无人船+被动声学监测”技术应用到中华白海豚种群调查中。肖尤盛介绍,无人船船尾拖拽的声呐设备,可以悄无声息地将白海豚的声音一一收录,在这个路线范围内,能够探测到方圆几百米范围内海豚的声音。

2022年6月份,筹备了近一年的“电子围栏”也正式投入使用,由岸基雷达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智能分析甄别软件系统构成,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在管护站就能实时发现、跟踪、记录、识别进入保护区的水上目标,实现全过程“智能化”“无人化”。

“我们是通过电子雷达来探测船只的轨迹,如果一艘船在沿航道行驶,系统就会判定它是一艘正常行驶的船只,不需要过多去关注。如果有一些船只,短时间内在小范围绕圈和折返,就是比较可疑的,可能在捕捞作业,我们就锁定这个目标,利用无人船或无人机到现场观察和喊话驱离,运用这些高科技手段进行管理,大大提高了效率。”陈希介绍。

一个好消息是,近期调查数据显示,保护区内珠江口中华白海豚数量约1100头,近5年来种群数量稳定向好。

“珠江口是全球中华白海豚数量最密集的一个区域,所以我们有强烈的责任感,去保护好这个物种。”陈希说。中华白海豚的保护之路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在珠江口这片海域,一抹抹粉白色的身影灵动雀跃,时不时探出蔚蓝海面,在它们的家园里肆意呼吸与成长,而这,也是最和谐美丽的画卷。

陈希和同事们依然记得中华白海豚带来的一眼万年的惊艳——“第一次见它,心都要被融化了。”愿这些美好与可爱的“海上精灵”,能一直这么无忧无虑,自在遨游……

动物名片

中华白海豚

鲸类、海豚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管理局

采写:南都记者 董淑云

摄影:南都记者 张志韬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