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最有历史底蕴的北京特色小吃,带你观古朝看今朝

发布者:隔壁老胡 2023-3-22 02:07

文|叫小焦

编辑|叫小焦

图|叫小焦

文章约3200字

阅读时长约6min

前言

提起北京这座城市,除了拥有首都的威严之外,特色美食也是数不胜数。很多百年流传的老北京美食如今依然在市井人家或各类饭馆里混的风生水起,颇受人们的欢迎。


北京作为一座远近闻名的现代化大都市,在悠久的历史下,融合了汉族、回族、满族、蒙古族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食文化并留存至今。

北京在如此庞大的美食底蕴下,有着“世界美食之城”的称号。北京特色美食不仅是在选材还是用料上都堪称是精细至极,味道地不地道一闻便知。那么在这座城市中,有什么小吃既经典传统有文化,又地道好吃吸引人呢?


北京烤鸭

说起北京,北京烤鸭自然是最毋庸置疑的代表作之一了,这是一道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特色菜,其历史渊源十分之长,最早可追溯到中国南北朝时期。


最早的北京烤鸭被称之为“炙鸭”,记录于《食珍录》中。当时这道菜只有宫廷里的人才能够享用。话说这鸭子必须是优质的肉食鸭,炭火也必须是果木炭,火候有着严苛的要求,鸭子必须烧的色侧红润,吃起来肥而不腻才能上的了台面。

北京烤鸭

要说最喜欢吃烤鸭的皇帝,那非“朱元璋”莫属了。据说在明朝初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酷爱烤鸭,甚至到了“日食烤鸭一只”的地步。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烤鸭的声誉逐渐打响,很多来访中国的别国领导人都品尝过这道绝美的菜肴。而周总理也是十分喜爱并关注这道菜,这也为北京烤鸭发展到如今的现代化立下了一定的基础。

挂炉烤鸭

北京烤鸭最著名的品牌当属全聚德,全聚德的创始人杨全仁最早是个经营生鸡生鸭生意的小商贩,钱赚的差不多了就开了家全聚德烤鸭店,由于之前积累了一定的人脉,便聘请了曾在清宫御膳房当差的一位烤鸭师傅,用宫廷的“挂炉烤鸭”技术来做烤鸭,这一举便使得“挂炉烤鸭”在民间繁衍开来,并广受好评。


老北京炸酱面

老北京炸酱面的身影几乎出现在了相当多的北京影视剧里,这碗面的影响力可谓是相当巨大,仿佛只有喜欢吃正宗的老北京炸酱面的才算是地道的北京人。


这面虽然乍一看感觉就那么回事,一碗面,几勺酱,点缀上菜,吃着也简单,但里面的门道是相当之多的,有一部出了差错,那整碗面都会失去那个老北京的味道。


尤其是在酱的选择上,是一点也不能含糊,比如很多人爱用干黄酱,澥的时候一定不能用水澥,这样会严重侵蚀酱的香味,一定得用花雕酒来澥才行。

除了酱,最要紧的便是肉了,有很多人用肉末炸酱,但这样一小粒一小粒吃着不过瘾而且口感也会很单薄。讲究的炸酱面用的肉那一定得是五花肉才行。五花肉不能随意的去切,一定要肥瘦相间,粒粒分明才行。


炸的时候千万不要用全靠食用油去炸,必须要用小火边出来肉油去炸才行,这样炸出来的酱闻起来浓吃起来香,十分过瘾。


这一碗碗炸酱面就像曾经一个个平凡但不普通的北京人一样,精挑细选又韧性十足,十分耐人寻味。


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小吃,也叫卤煮小肠,一般都简称为卤煮。这卤煮几乎没有北京人没吃过,因为它实在是太香了。很多北京人下班回家时路过哪个卤煮小店都会移不开腿,即使不想在外吃饭也要尝两口这个味道才行。


这卤煮火烧的历史也是能追溯到清朝末年了,话说宫里有一位精通厨艺的大师傅,老了之后从宫中隐退,把自己在宫里做“苏造肉”的绝活带到了市井人间。但这宫里的东西食材昂贵,一般百姓只有闻闻的份儿。

卤煮火烧

直到后来,一位姓陈的师傅将这美食改进,用便宜的“猪小肠”、“猪肺”代替了原先的食材。


做成之前本以为味道会大打折扣,没成想当汤滚肉熟之后,这味道却丝毫不逊色于宫中美食。在此基础上,陈师傅又把炸豆腐和呛面火烧煨在老汤中,边煮边卖,香味四溢,价格还公道,于是这卤煮火烧便一发不可收,成为了百姓口中赞不绝口的绝世美味。

卤煮火烧

不过如今由于食客太多,所以汤少了很多商贩就是直接拿开水直接往里注来填满,这便使卤煮的香味不如从前的“一天一锅汤”。不过如果有老北京引路,依然能找到街头巷尾那些依然守着传统做法的小摊贩,如果有此好运,可千万不要错过。


北京豆汁儿

郭德纲曾经有一个段子这样说道:想判断路上一人是不是北京人有一个绝佳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在把那人按地上,给他灌一碗豆汁儿,要是喝完了,跳起来骂街,那肯定不是北京人,要是喝完了跳起来问:“有焦圈儿吗?”那准时是北京人没跑了。


当然了,这也就是个笑话,但也确确实实的体现了豆汁儿在北京小吃和北京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新一代北京人来说,豆汁能喝,但不至于天天喝。但对于老一辈北京人来说,没有豆汁的生活是不敢想象的。北京豆汁绝对是美食界的一朵奇葩,初次喝上一碗会有一股子酸味,大多数外地人是很难接受的,不过如果配上焦圈儿,那也不是不行。

豆汁儿

焦圈儿作为豆汁的老搭档来说,也是挽回了很多不爱豆汁人士的心,以至于喝个一阵儿之后长时间不喝,还真有点离不开这个味道了。


初次体验豆汁的人们可以选择发酵时间短的豆汁作为入门尝试,这种豆汁相对会不那么酸涩,口感相对柔和一些。等到逐渐适应了之后不妨再开始攻克正宗的老北京豆汁儿,不过无论如何发酵24小时以上都豆汁儿会有损健康,可千万不要食用了。

豆汁儿

北京炒肝

北京炒肝是北京的一道著名的传统小吃,不过虽然此小吃的名字叫炒肝,但却不是通俗意义上的炒菜,而是汤食,并且这食材也不是以肝儿为主,而是猪大肠。


炒肝并不复杂,简单来说就是把洗好的肥肠切段然后煮熟,在出锅前加入肝片、调料、水淀粉及蒜泥等食材。出锅的炒肝儿汤汁油亮,香气扑鼻。不过这炒肝一直以来都很难登上大雅之堂,因为它不好看,颜色暗红。


炒肝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以前这是大多数百姓用来解馋的食物,所以顾不上姿色,好吃才是最重要的。炒肝吃的就是一个写意,一种轻松的状态,无论何时何地,稀溜溜的灌进嘴里,那种老北京独有的自信的感觉,就是一个地道。

北京炒肝

如今这炒肝不仅是一道美食,也是一碗北京人的乡愁。在现代化的发展中,北京城的变化十分巨大,许多老一辈北京人的记忆场所也在逐渐退却,不过这美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被轻易磨灭的。


艾窝窝

艾窝窝是北京古老又传统的一道名吃,不仅在富贵人家盛行,在寻常百姓家,市井街头也是如此。


艾窝窝是用糯米制作的清真味的小吃,其样貌十分可爱,圆如球,软软糯糯,口味香甜。每年春节前后,几乎每一次大餐之前,都会有这么一份艾窝窝来做餐前甜点。艾窝窝营养丰富,还有着健脾养胃的功效。


艾窝窝的历史十分悠久,有一种说法是这美食起源于维吾尔族,其中有一段艾窝窝与香妃的传说。话说乾隆抢了维吾尔族首领的老婆香妃,香妃绝食来抗议,几天几夜啥也不吃。这可乾隆急坏了,虽然是抢来的,但也不能真给活活饿死了。


于是乾隆便命人满世界找山珍海味给她,但香妃见了还是一口也不吃。最后直到香妃的丈夫知道此消息,悲痛之余做了一盘祖传的江米团子,并跋山涉水的送到了宫中。由于他丈夫姓艾买提,所以将这食物取名为艾窝窝。香妃看到这食物,听罢这名字就知道是他老公亲手做的,终于吃了一口。

艾窝窝

久而久之,这艾窝窝也就在宫中传遍了,其香甜的口味受到了皇宫中众人的推崇,一度成为了宫中热度最高的小吃之一。到了民间之后依然如此,甚至还传出了一段关于艾窝窝的民谣:“白黏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浑似汤元不待煮,清真唤作艾窝窝”。


艾窝窝作为一道春夏季节的美食,在寒冬还没过完就匆匆的开卖,由于十分火爆,直到初秋才停止售卖,可见如果季节时令允许,这美食恐怕是长年都下不来百姓的桌了。


结语

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岁月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优质且底蕴十足的美食,每一种美食都不仅仅是可观可闻可食那么简单,其背后丰厚的历史底蕴也是为这种种食物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由于个人爱好不同,所以也会对不同的食物有着不同的体会。不过我们要知道,有的食物是用来吃的,有的食物则是用来品的,如果有去首都一览的机会,便一定要品尝一下这些独特的北京小吃,它不仅能满足的你口腹之欲,也会让你更加了解这座历经无数岁月的北京城。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