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长隧道“,总造价超1000亿,挖了17年才完工

发布者:不虚此行 2024-11-7 10:11

被誉为“世界最长隧道”的——圣哥达基线隧道,位于瑞士南部,穿越阿尔卑斯山脉,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

该隧道总长57公里,历经17年建设,总造价超过1000亿人民币,不仅是全球最长的高铁隧道,也是工程难度极大的项目。

圣哥达基线隧道的修建过程也是极其复杂,工程师们为克服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质难题做了大量准备。隧道的最深处达到2438米,在如此深的地下进行掘进,意味着:要应对高地质压力、岩层断裂带、地下水侵蚀等多种复杂情况。

然而,修建过程中,为了确保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工程师们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与设备。

第一方面。地质勘测和规划

在隧道开工前,瑞士政府和工程团队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地质勘测。阿尔卑斯山脉的地质结构极为复杂,包括:硬质岩层、断裂带和渗水层,必须在开工前进行详细评估,才能确保施工安全。通过勘测,他们确认最佳掘进线路,同时为后续施工制定应急预案和技术策略。

为了应对地下水问题,施工过程中在隧道内布设强大的排水系统,以确保掘进机能够顺利作业。

第二方面。双线隧道与隧道掘进机的使用

圣哥达基线隧道采用双线隧道设计,并配备多条辅助通道。工程师们选用最先进的隧道掘进机(TBM)来完成挖掘工作。TBM不仅可在岩石中挖出隧道,还可同时为隧道安装混凝土衬砌,确保施工速度与质量。

由于阿尔卑斯山的岩层硬度不一,TBM需根据岩层类型不断调整掘进速度和压力。双线隧道设计使列车可以双向通过,同时也便于后期的维护和疏散。

第三方面。复杂的通风系统

在2438米的深度进行隧道建设,通风是个巨大的挑战。工程团队设计了一套复杂的通风系统,能够在整个隧道中保持空气流通,并实时监控空气质量,以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通风系统不仅能够调节隧道中的空气流动,还能在隧道完工后继续为列车通行提供服务,确保乘客和货物运输的环境安全。

第四方面。高温和压力的应对措施

随着隧道的不断深入,内部温度和压力不断升高,给设备和人员带来了挑战。为应对这一情况,施工团队配备高性能冷却设备,为施工区域降温。与此同时,工程团队还配备特殊的防护装备,确保施工人员能在高温高压环境下正常工作。

而且,圣哥达基线隧道的建设技术在全球隧道建设中树立了标杆,为之后的高山隧道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圣哥达基线隧道作为世界上最长的铁路隧道,其完工不仅缩短瑞士南北之间的通行时间,还大大提升欧洲高铁系统的效率。凭借其战略位置,圣哥达基线隧道在欧洲大陆南北交通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隧道的开通极大缩短瑞士与意大利、法国等国之间的通行时间。

如,苏黎世至米兰的列车通行时间从原来的四小时缩短至两小时四十分钟,为日常通勤和跨国商务往来提供极大便利。这种效率的提升不仅吸引更多乘客选择铁路出行,还促进铁路运输的市场化发展,使瑞士成为欧洲南北交通的枢纽之一。

作为欧洲南北走廊的关键节点,隧道的开通为瑞士与德国、意大利等国的货物运输提供更便捷的通道。更高效的交通系统,不仅降低跨境贸易的运输成本,还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许多国际公司借助隧道加速跨国物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瑞士的国际竞争力。

其次,通过高效的铁路运输系统,瑞士每年可减少大量的卡车运输量,从而降低碳排放和对空气质量的负面影响。可以说,这条隧道的开通,推动欧洲整体交通结构的绿色转型,符合全球对环保的关注,为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因此,对于它所运用的隧道掘进机、通风系统等尖端技术,不得不说,推动了隧道建设的技术进步。瑞士在这次工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技术,也使其成为全球隧道建设的领导者之一。

圣哥达基线隧道,不仅是一项宏伟的基础设施项目,更是人类工程技术发展和挑战自然极限的标志性成就。

这一历时17年、耗资超过1000亿人民币的隧道,将阿尔卑斯山脉从地理屏障转变为便捷的通道。它不仅为欧洲南北交通带来便捷,还促进区域经济和环保发展。

圣哥达基线隧道的成功让人们看到现代工程技术在极端环境下的潜力和实力。这一隧道的建成和影响,为全球未来的高山隧道和深度隧道建设树立标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