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长的大坝,麦洛维大坝是怎样建成的?

发布者:年长者是也 2025-3-30 10:05

酷热尼罗河,中国队接下“不可能的任务”

2003年,苏丹政府放出消息,要在非洲东北部的尼罗河上搞一座超级大坝——麦洛维大坝。工程全长9285米,建成后直接拿下当时世界上最长大坝的名头。全球招标热闹得很,但美日专家一看现场就直摆手,说这活儿太难,尼罗河水流那么大,除非河水干涸一半,不然压根没法开工。

尼罗河可是出了名的水势汹涌,常年奔流不息,想在这种地方建大坝,技术要求高得吓人。可中国团队不这么想,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和中国水电工程总公司联合组了个队伍,拍着胸脯说能干。他们手里攥着三峡大坝的建设经验,那可是硬碰硬干出来的成果,底气足得很。苏丹政府一看中国队这么有信心,索性就把这“不可能的任务”交给了他们。

工程一开始,苏丹的天气就给了中国团队一个下马威。白天太阳一晒,气温蹭蹭往上窜,经常突破40℃,热得地面都能煎鸡蛋。施工队刚开始浇筑混凝土,麻烦就来了——混凝土还没来得及好好凝固,顶多2小时,表面就裂开一道道口子。

眼看着工程质量要砸手里。施工队可没慌,他们赶紧把三峡大坝那套温控技术搬出来。不过,苏丹这边的气候比三峡还极端,光靠老办法不够,工程师们又动起了脑筋。他们在混凝土配方上下功夫,往里面掺了火山灰和缓凝剂,这两样东西一加进去,效果立竿见影。火山灰能让混凝土更耐热,缓凝剂则拖慢了凝固速度,给材料争取了更多时间适应高温环境。

光靠这个还不行,白天的酷热实在太狠,浇筑下去的混凝土还是容易出问题。工程师们一合计,决定改变施工时间,把主要浇筑任务挪到夜里去。苏丹晚上气温能降到相对低的水平,虽然还是热,但比白天那股要把人烤化的劲头好多了。

施工队趁着夜色干活,混凝土一车车运过来,倒进模板里,工人们忙着振捣、抹平,确保每一块都能结实成型。夜间施工不光解决了高温难题,还让工程进度稳稳推进。为了保证质量,他们还用上了三峡工程里研发的温控设备,比如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靠循环水流把热量带走。这套组合拳打下来,混凝土表面的龟裂问题终于被摁住了。

“海陆空”齐上阵,沙漠里铺铁路

麦洛维大坝的建设材料运输成了一个硬骨头。尼罗河沿岸全是松软的沙土和淤泥,周围又是无边无际的撒哈拉沙漠,常规的运输方式在这儿基本行不通。中国团队搞起了“海陆空三栖作战”的运输方案。先是万吨级货轮出动,这些大家伙满载着钢筋、水泥和各种建筑材料,从海上漂洋过海抵达苏丹港。

港口卸货后,施工队找来改装过的米-26直升机,这家伙是当时世界上载重量最大的直升机之一,能轻松吊起几十吨的设备。直升机轰鸣着起飞,把这些仪器一件件运到工地附近,稳稳放下。剩下的粗重物资怎么办?300辆重型卡车被组织起来,排成一列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开进沙漠。

这还没完,单靠车队和直升机还不够,工地离港口太远,运输效率跟不上工程进度。带队的工程师王建国带着团队直接在沙漠里干了一件大事——铺设了120公里的临时铁路。这铁路光是枕木就用了8万根,每根都得一根根运到现场,再人工铺设固定。

铁轨铺下去后,火车头拉着满载材料的车厢,沿着这条沙漠铁路来回跑,把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到尼罗河边。钢筋、水泥、设备,一车车堆满了工地的临时仓库。整个运输过程衔接得滴水不漏,海上的货轮卸货后交给直升机和卡车,陆上的铁路再接力送达,硬是在撒哈拉沙漠里建起了一套完整的运输网络。

洪水来袭,三峡经验救场

2005年的雨季,尼罗河突然发起飙,水流一下子变得凶猛无比。流量猛增到每秒6500立方米,这数字比黄河汛期巅峰时还要高出三倍,汹涌的河水夹着泥沙直扑工地而来。当时大坝的3号坝段刚建了一半,基础还没完全稳固,眼看着就要被洪水冲垮,之前几个月的辛苦差点全泡汤。

中国施工队一点没耽搁,立刻启动了从三峡工程里带过来的防汛预案。这套预案要求动作快、效率高,他们马上组织人力和机械,集中力量在48小时内把一条3公里长的导流明渠拓宽加固。挖掘机和推土机齐上阵,昼夜不停地挖土清淤,硬生生把明渠的宽度扩大了一倍多,让洪水有了新的宣泄通道,减轻了对坝体的冲击。

光靠导流还不够,施工队又调来25吨重的混凝土四面体,这些大家伙是用特制模具现场浇筑的,一个个被吊车运到河边,排列成一道拦洪阵。洪水撞上来时,四面体的重量和形状稳稳挡住了水流,把冲击力分散开,3号坝段这才保住了性命。

早在二滩水电站建设时,中国团队就碰上过雅砻江的洪峰,那时候他们就练出了一套抗洪的硬本事。麦洛维大坝的这次抢险,几乎是二滩经验的升级版,从导流明渠的快速拓宽到拦洪阵的紧急布设,每一步都衔接得有条不紊。

洪水退去后,3号坝段依然挺立在尼罗河边,表面甚至连明显的冲刷痕迹都没有。抢险结束,工地迅速恢复了正常施工,导流明渠继续发挥作用,把后续的雨季水流稳稳疏导开。

水轮机安装,硬核“蚂蚁搬家”

麦洛维大坝的发电机组安装成了工程里最考验技术的一环,尤其是那台重达380吨的水轮机转子,得安得稳稳当当,不能有一丝偏差。可工地现场却碰上了大麻烦——没有重型吊装设备。这玩意儿在国内的大型水电站建设中常见,但在苏丹这地方,运输和安装条件都差得远,吊车没法直接上场。

工程师们翻出了葛洲坝工程的老经验,决定用一种费力但靠谱的办法——“蚂蚁搬家”。这方法听着简单,干起来可不轻松。他们先把这个380吨的庞然大物拆开,分成一块块模块化的零件,每块都按照设计图精确切割好重量和尺寸。

这些零件通过卡车和临时铁路运到工地附近,再一件件卸下来。接下来施工队调来200个液压千斤顶,这些千斤顶分布在转子的不同位置,靠着液压系统一点点顶起零件。每次移动只有几厘米,工人们得不停测量,确保角度和位置精确到毫米级。

整个过程像极了蚂蚁搬粮食,靠着小步子慢慢挪,最后硬是把所有零件拼装到位,组成了完整的转子。安装完成后,转子与发电机组的对接严丝合缝,运转测试一次就通过,证明了这套办法的可靠性。

这还没完,电气专家李明带着另一支团队加入进来,专门负责大坝的监测系统。他们研发了一套智能监测网络,覆盖了大坝的2万个应力点。这些应力点分布在坝体的关键部位,通过传感器实时收集数据,传回控制中心分析。

系统能随时监测大坝的受力情况,发现哪怕是最小的变形或异常,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李明这套技术其实是从溪洛渡水电站的经验里升级来的,但麦洛维大坝的复杂环境让它变得更完善。安装过程中,监测系统就已经开始运行,确保水轮机转子和坝体连接时没有出现任何隐患。

完工后,这套系统成了大坝长期运行的“守护者”,每时每刻都在记录数据,保证发电机组和坝体的安全。

提前竣工,点亮苏丹400万人的生活

2009年3月,麦洛维大坝迎来了最后一块混凝土面板的浇筑,这标志着整座大坝正式完工,比原计划足足提前了半年。施工高峰期,工地上的效率高得惊人,一天能浇筑1.2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这个数字直接创下了行业纪录。

完工那天,这条9285米长的“水上长城”横跨尼罗河两岸,彻底改变了苏丹的电力格局。大坝投运后,苏丹全国的发电量翻了一倍,400万人的家里第一次通上了稳定的电。不仅如此,大坝还带动了灌溉系统的升级,100万亩原本干涸的沙漠土地被引水改造,变成了能种庄稼的良田。苏丹当地的农业产量因此大幅提高,粮食供应不再是老大难问题。

在建设过程中,苏丹工人阿卜杜勒跟着中国团队学到了不少真本事。他从零开始上手激光定位仪,这种设备能精准测量施工点的坐标,误差小到几乎可以忽略。学会之后,他又被安排操作价值百万的摊铺机。

大坝建完后,中国团队的贡献还不止于此,项目带动了中国建材出口额增加了23亿美元,钢筋、水泥、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往苏丹,撑起了当地的基建热潮。这种技术转移的模式也传到了别的地方,比如埃塞俄比亚的复兴大坝建设,就直接沿用了麦洛维的经验。到了2019年,苏丹政府在新版百元纸币上印上了麦洛维大坝的图案,这座建筑成了国家的骄傲象征。而中国水电的脚步也没停下,他们接着在安哥拉开工建设卡库洛卡巴萨水电站,这座新工程再次刷新了非洲水电项目的纪录。

参考资料:[1]刘贺平,宋艳冰.苏丹麦洛维大坝工程的物资保障[J].水利水电施工,2010(6):101-102105

展开全文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