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客家梯田 完备的生命共同体

发布者:清水有龍 2023-5-22 04:27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封面新闻记者 陈光旭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之16

申遗成功时间:2022年10月

工程档案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西北部山区,最高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5万余亩梯田依山势而建,被称为“世界最大客家梯田”。上堡梯田开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经历代不断扩建和修缮,达到现在的宏伟规模。

“五一”假期,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上堡梯田成了不少游客的打卡地。“非常震撼,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农耕文化感到自豪!”几名福建游客用镜头记录下眼前的景色:蜿蜒的梯田,绿树翠竹、农房村道点缀其间,农民牵引着耕牛在田里辛勤劳作。

崇义上堡梯田历史悠久,开发起源于先秦时期,兴起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已经延续了2200多年。

这里的村民是“两栖农民”

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

“现在进入了蓄水期,过几天就要插秧咧!”土生土长的崇义县上堡乡村民、年近60岁的李家银一边劳作一边介绍,“牛耕人犁能让泥土更细腻,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在他眼中,这种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不仅保护了耕地,更能让游客感受到深厚的农耕文化。

在他身后,不少农户头戴草帽,用锄头将田坎打理平整。

“梯田依山而建,田块较小,坡度较大,很难机械化作业,所以最大程度还原了千百年来传统的耕作方式。”崇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除了“牛耕人犁”,上堡梯田的修建大多采用原生态方式,建筑材料主要为土壤、竹木、石块等。另一方面,梯田肥料以草木灰等农家肥为主,保证了土壤的肥力。与此同时,梯田防治病虫害往往采用灌水浸田、撒石灰等传统方法。

“传统农耕方式种植,保留了土壤的肥力,加上光照充沛、水源充足,去年梯田大米平均亩产近千斤。”上述负责人表示。

而在上堡梯田的几处休息区内,九层皮、黄元米果等以当地有机富硒水稻为原料的特色小吃很受游客欢迎。当地正打造“上堡大米”高端品牌,不少村民还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顺带出售竹林鸡、稻田鸭、竹笋等土特产,成了“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

这是一个完备的生态系统

凝聚古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治水智慧

在上堡有句流传很广的谚语——“上堡,上堡,高山顶上水淼淼”。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去年江西全省遭受干旱的背景下,上堡梯田受影响却很小。秘诀何在?

记者走进位于上堡乡水南村的上堡梯田核心景区,循着水声,一路向上,来到一块梯田坡面,只见泥土中混杂着大小不一的石块,石质似砂岩质地。

“这是花岗岩结构,水与石的共存构成了一个不透水的蓄水库。山顶和山坡截留的雨水,从山腰坡地渗出,形成了天然的地下输排水网络,为梯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流。”崇义县水利局局长卢鑫平介绍,除了特殊的花岗岩结构,上堡梯田地处长江流域赣江分支章江支流的源头,水资源充足且高山植被涵养了丰富的水源。

“高山上茂密的森林吸纳降水后,形成溪泉向下流淌,通过开挖沟渠,引水入村。接着,溪水润泽过层层梯田后汇入山谷底部,再蒸发到空中,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卢鑫平说。

专家表示,上堡梯田是一个完备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生命共同体,充分体现了古人治水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山顶森林茂盛,涵养水源;溪水顺山而下,节省人力;梯田沿山体布置,保持水土。完善的灌排体系形成了山养林、林蓄水、水润田、田保土的良性循环。

“古时,客家先民在开垦梯田时就考虑了灌溉的问题,利用简单的挖槽等方式将水引到梯田中,使农作物得到有效灌溉。”顺着卢鑫平的指引,只见一根通了节的竹管“简易”地搭在上下两丘田之间,水流缓缓地从竹子上端输送到下端。卢鑫平介绍,“这就是架‘桥’输水,类似于现代的渡槽。”

根据目前实地考察到的遗迹,上堡梯田灌溉系统主要分为蓄水工程、灌排渠系、水量调节控制设施三大类共12种方式,而竹管输水就是上堡梯田众多灌溉遗产之一。时至今日,这些凝聚古人智慧的自流灌溉体系的工程形式和布局仍然保存完整,呵护着当地5万余亩良田。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