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最大马场:“马三代”续写荣光

发布者:骁果军III 2023-7-25 15:31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在河西走廊中段、祁连山冷龙岭北麓,坐落着世界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马场——山丹马场。

盛夏时节,前往这里,映入眼帘的是深浅各异、层层叠叠的绿色,间或,又有铺天盖地的油菜花海铺展为光芒四射的黄金地毯,抬头远眺,祁连山数峰白雪烁烁,苍鹰盘桓……

在山丹马场,马儿悠闲漫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豪/摄

如椽巨笔绘就的绿色画卷,是山丹马场“马三代”(记者注:建国以后山丹马场的第三代建设者)院浩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今,这位95后接过祖辈、父辈手中的接力棒,跑出新时代的马场生态“加速度”。

作为在草原长大的孩子,院浩从小就喜欢千里沃野、策马奔腾的豪迈。2014年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去了北京、江苏等地的马术俱乐部,边工作边学习训马、养马的科学知识。

“马三代”院浩骑马驰骋。受访者供图

“山丹马作为我国自主培养的、以驮乘载为主的兼用型马种,体质结实,对高寒山地适应性强,山丹马场多年来还引进种公马进行马匹杂交改良”,院浩觉得在竞技赛场上,杂交改良后的山丹马基础条件并不逊色于一些外国马种,如果经过调教,应该可以参加马术、场地障碍等项目。

他梦想能把这家乡产出、培训的马带到更大的舞台上,“真正比一场”。为此,院浩考取中国马术协会骑手等级证书。随后通过招聘,进入山丹马场工作。

彼时,这个古老的马场为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直接管理,正逐步转型为集规模种植、特色养殖、高原食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现代企业。

作为新入职员工,按公司“基层连队—分场—公司”的三级培养体系,院浩被分配到了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山丹马场一场四队。“走得越深,踩得越实,学得越多”,院浩说,在一线,他更了解山丹马场的历史沿革,也亲历当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嬗变。

院浩发现,近年来,山丹马场调整了养殖结构,适度增加了采食量较少的驴的数量,减少了马、牛、羊的养殖数量,严格落实18.53亩一个羊单位的科学承载量。此外,依据草原生态以及国家牧草业发展战略,种植20多万亩青割燕麦草,实现“6个月草场放牧、6个月半舍饲养殖”的轮换。

绿色是山丹马场发展的“底色”。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摄

养殖从粗放走向精细化,使得草原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治理。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山丹马场区域内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80.3%提高到85.36%,可食牧草比例提高到96%。蒙古原羚、岩羊、马鹿、狍鹿、藏狐、狼、金雕、猎豹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频频现身。

第三代“牧马人”的工作内容有别于祖辈、父辈“马背行军”的艰辛。除日常放牧、巡护外,院浩将更多时间投入科学训马以及良马繁育,“把个人梦想与国家所需紧密结合在一起”。

他将自己的训马方法总结为“感化术”——不发脾气、更有耐心,像朋友一样“鼓励”马儿。

山丹马耐性强,一次的调教时间达4小时,加之山丹马场海拔较高,每次训练,院浩都会累得气喘吁吁,但他享受着“自己只是脚尖在马肚轻轻一点,马儿就能知道做什么”的默契。

一匹名为“丹丹”的杂交改良马,在院浩的调教、训练下,完成了60公分障碍2到3组的障碍跳,基本达到中马协中二级别的标准。

在抓培训、保马种方面,山丹马场引进汗血马、阿拉伯马和英纯血马等优良马种,对山丹马进行杂交改良繁育,以期在耐力的基础上增强速度等,为未来培育赛马奠定更好的基础。

院浩积极参与其中,自考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畜牧兽医本科专业,多次参加公司组织的各项培训,提升专业知识、实操技能,为山丹马杂交改良重大科技研发项目贡献力量。

2021年,院浩荣获“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他说,这项荣誉激励着他,不仅要挑起“养好马”的担子,还要向着“培育我国自己的速力马”的目标奋力前行。

在“生态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如今的山丹马场还在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发展道路。和其他产业相比,旅游业环境破坏小,是最为环保的产业,这也是“马三代”们想要做好做活的“生态+”文章。

1989年出生的安自爽担任山丹马场旅游办公室业务主管,在山丹马场工作已经有12年时间。刚开始,和同龄的女孩一样,她向往大城市的繁华,总觉得马场虽然有碧草连天、大河清韵、祁连松雪、烽燧峡谷等自然风光,但少了很多烟火气息,待在这里,人是寂寞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安自爽沉淀下来,有了“为马场事业奉献终身”的打算。

安自爽(左一)为参观者讲解马场历史。受访者供图

她承担了“山丹军马场场史馆”的讲解工作,一次次打磨,把“背稿子”变成“娓娓道来的讲述”。她内心深处为这座千年马场的悠久历史骄傲,更被一代代“牧马人”凭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忠诚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为国防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行为所打动。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丹马场考察调研,安自爽负责场史馆的讲解工作。“十分光荣,也对未来有了更多信心。”她说。

2015年以来,安自爽参与多项山丹马场旅游项目生态保护整改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她没有“推脱”,和项目组成员一道走访、巡查,建立完整详实的整改档案,对整改情况进行集中和动态管理,并在守好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上,找到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点。在通过县、市、省三级复核验收后,合理保留了部分旅游项目。

“现在,山丹马场将走低设施、低容量、高自然度、高文化性的旅游发展道路,以马文化为核心打造人文深度旅游业态。”安自爽说,今后,旅游业也将成为山丹马场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山丹马场转型发展的种养殖产业、食品加工等产业中,还有上百位“马三代”接续奋斗。

在山丹马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85后姑娘胥瑞常常撸起袖子做实验、下大田。几年间,她参与见证了马场的马铃薯产业从“零基础”发展至脱毒苗定植温室大棚67座、年生产微型薯1000万粒以上、大田制种面积近8000亩的规模;还见证自动化耕种、水肥一体化、无人机灭草、拖拉机北斗导航定位等新兴农业技术的运用。她告诉记者,山丹马场自主繁育的马铃薯新品种“丹马3号”已完成国家登记备案,存入国家马铃薯种质资源试管苗库,经济效益也在进一步凸显。

王超用无人机拍摄雪后马场。受访者供图

29岁的王超是山丹马场一场党群工作办公室的业务员。参加工作5年多,他苦练摄影、写作技能,在各类媒体上刊发了近600篇稿件。业余,他还是小有名气的“网红博主”,拍摄、剪辑、发布马场的自然风光、人文趣事,让更多网友了解山丹马场,为“千年马场”在互联网上插上腾飞的翅膀……

人才干劲满满,产业“螺旋”上升。2022年,山丹马场营业收入、净利润较2019年分别增长20%、165%,取得建场以来最好业绩,综合考评位于中国农发集团第一方阵。

对于年轻的“接棒者”,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日明表示,干任何事,人都是第一位。赶上新发展机遇,站在时代C位的“马三代”对祖辈生活、奋斗的土地饱含深情,又有学历高、脑子活、懂技术等优势,一定能策马扬鞭、踔厉奋发,让马场厚植绿色、再展荣光。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