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2.72米,他是世界上最高的人,却死于一个小小水泡

发布者:云淡风轻 2023-2-12 23:43



说起高,姚明在中国人心中已是一个标志。

在NBA历史上,比他高的球星用一只手都能数得出来。

无论站在哪里,都有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确实,身高给他的职业生涯带来了一定的优势。

但繁重的比赛和训练,同样让他变得异常脆弱,频繁受伤。




即便有2.26米的身高,但这并不代表他的骨头就比普通人硬。

加上140kg以上的体重,这更是给他的关节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正是如“玻璃”般易碎,有人甚至怀疑他是得了巨人症。

不过,从身体各项激素指标上来看,姚明都是正常的。

毕竟真的巨人症不及时治疗,别说是打篮球了,有时连站立都成问题。



罗伯特·瓦德罗

纵观历史,关于巨人的传奇一直都有,但命运往往悲惨。

根据吉尼斯纪录显示,罗伯特·瓦德罗(Robert Pershing Wadlow)正是这个世界上最高的人。

身高达2.72米,至今仍无人能打破这个记录。

因为高大且性情温和,罗伯特也被亲切地唤作“温柔的巨人”

然而,身高除了给他带来名气以外,更多的还是伤害。

一次剧烈运动,一次摔倒,甚至一双不合脚的鞋,都有可能要了他的命。




1918年2月,罗伯特·瓦德罗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尔顿。

所以今年2018年,也是他降生于世的第一百个年头

而刚出生那会,他的块头也与其他婴儿无多大的差别。

3.8公斤的体重,并没有给母亲分娩造成额外的痛苦。

他的父母,四个兄弟姐妹,也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的迹象。



6个月大的罗伯特


然而一落地,罗伯特就开始不受控制地疯狂生长了。

孩子在6个月大时,一般体重为7公斤。

但罗伯特6个月时就已涨到了14公斤,足足是正常体重的两倍。



罗伯特加入童子军,也成了史上最高童子军,左侧为同龄孩子


刚进幼儿园,5岁的小罗伯特就需要穿上成年人的服装了。

虽然看起来与别的小孩格格不入。

但他的体内住着的还是一位5岁的小男孩,行为举止都与同龄孩子一样。



12岁的罗伯特于小伙伴们

他8岁时,就已经很少光顾普通的服装店了,因为再难找到合适自己的衣服。

每次,他都需要去专门的裁缝店量体裁衣。

又因长得太快,新衣服还没穿旧就已经不再合身了。

到10岁时,他的身高就达到了1.95米,体重达95公斤。




他的手脚,同样大得惊人。

欧制60码的大脚(姚明是53码),让他再也难从商店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鞋子。

所以家里人也只能找专门的鞋匠,出高价定制鞋子。

他平时最喜欢的消遣,就是弹弹吉他。

但因手掌过大,他也不得不放弃这些爱好。



左边为男性46码的鞋子,右边为罗伯特的鞋子

刚开始,父母都还坚信他除了长得高以外,并没有什么毛病。

他们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罗伯特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直到1930年,父母才终于敢直面自己内心的不安,把他带到了医院。

那时12岁的罗伯特,已经是个2.11米的巨人了。



罗伯特与家人


经过医生的全面检查,大家才终于知道这位小男孩为什么成长得如此迅速。

使小罗伯特疯狂生长的秘密,正埋在他的大脑里。

他被检查出了患有垂体腺肿瘤,并被确诊为巨人症。



垂体又称为“脑下垂体”,是大脑底部水滴状下垂的结构。

只有一粒豌豆那么大,但它却能分泌出与人类身体生长最密切相关的激素——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

其功能包括促进身体组织的生长,使体内细胞的数目增加及变大,使身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变大等。

若脑下垂体发生异常,就有可能引发生长激素的分泌异常。

分泌过少,会引发侏儒症。分泌过多,则会引发巨人症。



生长激素


其中,引发生长激素分泌过旺的最常见原因,便是脑下垂体腺瘤。

而发生在罗伯特身上的巨人症,正源于这种垂体腺瘤。

如今,已有一些医疗手段可应用于处理垂体腺瘤,如手术或药物治疗等。

只要发现得早,侏儒症和巨人症等原发于垂体异常的疾病,都可以得到缓解。



童年梅西


例如梅西10岁时,就差点因侏儒症而断送了自己的足球生涯。

但通过生长激素治疗,他最终获得1.69米的身高。

类似的,曾患有巨人症,身高比姚明还高的NBA球星乔治·穆雷桑,经过治疗也控制住了身高的增长。

虽然NBA生涯不久也不算出彩,但他已经足够幸运了。



乔治·穆雷桑

然而罗伯特所在的是1930年,没有治疗方法,他只能任由自己继续长高。

才14岁时,罗伯特就已经感到生活处处艰辛了。

因为生活在一个太小的世界里,他的所有吃穿用度都需单独定制的。

衣服鞋袜、餐桌、座椅、床褥等都是特此一份,价格不菲。

他的父亲还为了他,专门将自家的七座车改装成了三座车:把前排的座椅全部拆掉。

只有这样,罗伯特坐在后排才能将双腿舒展开。



罗伯特的特制餐桌

不过,更让他糟心的,还是身体的异常脆弱。

有一次,他只是与小伙伴玩耍,推着一辆三轮车时稍微绊了一跤。

结果,这就已经使他的两块腿骨发生骨折。

在这之后,他就不得不给双腿安上金属支架,借助辅助的工具才能行走。



1936年,罗伯特毕业与校长的合照


到18岁,他已经拥有2.53米的身高,218公斤的体重了。

也正是这一年,罗伯特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并开始研读法律。

但他的身高,并未随着成年而停止增长。

19岁时,他就凭着2.62米的身高,打破了吉尼斯纪录成为世上最高的人。



罗伯特的生长记录表

在这个之后,每量一次身高,他就刷新一次世界纪录。

因为巨人的这个头衔,他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

其中,就数专门搜罗“猎奇之物”的美国林林兄弟(Ringling Brothers)马戏团,最为虎视眈眈。



1924年,林林兄弟马戏团畸形秀的演员


美国恐怖故事《畸形秀》的真实原型,便是这个马戏团。

林林兄弟内部有着千奇百怪的马戏演员,现在他们热切地希望能将这位巨人收入囊中。

如果罗伯特能加入,特别是与最著名的侏儒症演员站在一起,门票必定能大卖。



罗伯特与侏儒症演员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父母最终还是接受了马戏团的邀请。

罗伯特这个身高,就算他日后能在律法方面学有所成,找工作也依然是个问题。

现在跟着马戏团到处演出,以后的生活也算是有个保障。




果不其然,在马戏团的宣传下,罗伯特一下子成了美国的名人

当时,许多广告商都蜂拥而上,希望给这位巨人量身定做衣裤鞋物。

除了有代言费之外,他还省下了一大笔用于定制的钱。




一般而言,他在马戏团的工作也算不上辛苦,只需要公开站着露面就行。

虽然不习惯被别人盯着看,但罗伯特还是非常敬业。

面对观众,他总是一脸腼腆地微笑着,行为举止都非常友好得体。

无数美国人的家庭中,都可能珍藏着一张与巨人的合影。

而每一张照片里,他总是笑容满脸,所以大家都称他为“温柔的巨人”。




但大家没看见的,却是这个笑容背后的疲惫。

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巨人症患者的生命都是非常短暂的。

在巡演的两年多时间里,他的身体状况就被透支,开始急剧恶化。

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就跟着马戏团的巡演访问了41个州的800多个城镇,奔波劳碌了共500000公里。




一直以来,罗布特都得靠着拐杖与腿部支架才能行走。

就算处处不便,倔强的罗伯特还是不愿使用轮椅,因为他觉得自己和其他人是一样的,并非残疾。

1940年7月,应节目要求他换上了崭新的腿部支架。

但是,这幅支架好像并不合脚。

经常性的摩擦后,使他右腿脚踝处产生了一个巨大的水泡。

然而,罗伯特自己却对此一无所知。




生长激素对胰岛素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所以巨人症患者多伴有糖尿病

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尤其是神经末梢的病变,会对痛觉的不敏感

虽然没有对应的纪录,但罗伯特极有可能患上了严重的糖尿病。

因为那个时候,罗伯特的那双腿就已经日渐失去痛觉了。

他一点也没感觉到支架对自己造成的受伤,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仍连续佩戴了7天。




最终,伤口发生了严重的感染,造成多器官衰竭,病情急剧恶化。

在抗生素还未发明的年代,罗伯特在感染发生的第11天就与世长辞了。

当时,他只是遗憾地对周围的人说了一句,“我没办法回家参加爷爷奶奶的金婚派对了”

这句话,也成了他的遗言。




丧礼现场,共来了40000人。

那口棺材总长3.3米,需要18个人才能抬起。

因为家人担心罗伯特的尸体会被再次挖出来研究,所以他的棺材被置于坚固的混凝土拱顶里。

而他的墓碑上也只有简单的“At Rest”二个单词,作为墓志铭。




即使在他死亡前一刻,他的身体可能还在继续长高 。

而在他临死之前,医院最后还给他量了一次身高。

2.72米*,“世界上最高的人”已经定格为这么个没有温度的数字。

即便已经过去78年,这个“世界最高”的吉尼斯纪录依然没有人能打破。

*注:死后躺着测试的身高为2.74米,测身高时躺着测会比站着测高一些。




当然,将来也不会有人能打破这个记录了。

在这个医疗足够发达的年代,巨人症已经有了医治的办法。

而且道德也不会允许人类“为了猎奇”,而放弃一个人的健康。

如果他能再等等,或许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后半生。

*参考资料

Robert Wadlow and Growth Hormone.Tales of Human Biology.2012.03.24

ANTHONY SFARRA .Top 10 Freaky Facts About The Tallest Man.2017.05.12

Acromegaly and gigantism in the medical literature. Case descriptions in the era before and the early years after the initial publication of Pierre Marie(1886).2009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