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阿里》:如何在世界海拔最高的“硬核”工程中看见更美的“光”

发布者:青衫磊落 2023-1-4 08:38

位于西藏西部、青藏高原西南部的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被称作“世界屋脊的屋脊”。2020年12月4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阿里联网工程)正式投运。这个迄今为止世界运距最远、海拔最高、最具建设挑战性的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让工程沿线16个县38万农牧民用上安全可靠的放心电,书写了西藏电力发展的崭新篇章。

入选“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纪录片单元最佳提案《点亮阿里》,正是以此为背景。本期“创作计划大家谈”,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刘心辰采访了《点亮阿里》导演于仕浩,请他谈谈选题的初衷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点亮阿里》导演于仕浩

△《点亮阿里》纪录片片头

问:为什么想要拍摄阿里电力联网工程?与以往的创作经历相比,本次拍摄有何不同的感受?

于仕浩:首先就选题本身而言,阿里电力联网工程是一个意义非常重大的工程,建成后将会打通西藏统一电网“最后一公里”,也会为38万农牧民解决用电问题,如果能记录这一过程一定非常有意义;其次,就选题拍摄地点而言,本次拍摄地是西藏阿里地区,高寒高海拔,环境非常恶劣,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拍摄到这种极致的环境是非常难得的。所以这次《点亮阿里》的创作经历与以往我们拍摄的大部分的工程类的纪录片、栏目片都不相同。无论是拍摄还是制作,我们都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光是拍摄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点亮阿里》剧照

问:在高原拍摄不易,团队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当时是如何克服的?是什么让你们始终坚持拍摄?

于仕浩:拍摄遇到最大的困难肯定还是身体上的挑战,经常在海拔5300多米、零下30度的恶劣环境下拍摄。由于缺氧,拍摄团队每个人的嘴唇每天都是乌紫,脸也一直浮肿。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没有人说要放弃,大家都一边背着氧气瓶,一边扛着机器坚持拍摄。尤其是看到那些参与电网建设的工人们一直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坚持工作,他们也许比我们更难受。所以我们觉得作为纪录片创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一过程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知道工程背后无数人付出的艰辛。

问:两百多天的拍摄,想必有很多难忘的记忆,可以分享一两件让您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于仕浩:我想,观众应该会对影片中施工营地经历暴风雪的场面印象深刻。我们在海拔4600米的沼泽地长期和工人一起住帐篷同吃同住,连续驻扎拍摄了20多天。有一次一场特别大的暴风雪袭击了整个营地,我们所有人都很紧张,因为附近荒无人烟,无论撤与不撤都很危险,只能听天由命。这是我在从事影像创作的十多年里,第一次感觉到自己面临着生死的考验,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显得特别渺小。

△《点亮阿里》剧照

还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就是我在阿里工地上结识了一对“90后”藏族小夫妻,达瓦顿珠和石渠,两个人肯吃苦,带领着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一起,在工地上学习绑扎钢筋的手艺挣钱养家、建设家乡。他们特别腼腆,一开始并不想让我们拍摄他们,见到摄像机就躲。然后每天收工之后,我们就会去他们帐篷里聊天儿、唠唠家常,还会经常和他们分享我们的零食,他们也会把肉干和酥油茶拿出来跟我们分享。他们的普通话不是很流利,一开始沟通还有点小障碍,不过久而久之,大家聊得越来越顺畅,还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他们也很信任我们,之后的拍摄就非常顺畅了。

△达瓦顿珠和石渠

问:入围“新时代·新影像”中外联合创作计划,在和更多创作者的交流中,对接下来的创作是否会有新的启发和影响?

于仕浩:在和本次创作计划的导师魏克然先生交流的时候,我受到了很多启发,希望在本次创作当中能够有所突破。虽然我们的片子做过5分钟、10分钟、26分钟、45分钟、50分钟版本,但在本次制作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更多海内外观众的视角,以大家更想看到的、更容易接受的角度讲好故事。

第一,我和魏克然先生都认为,可以在片中加强体现人物关系的段落,给“硬核”的工程再加上一层柔软的情感,让影片更加立体。比如我刚刚提到的藏族小夫妻的故事,我们将会在片中讲述该故事,让观众进一步了解我们藏族同胞的真实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了解踏实、勤奋的中国人到底是怎样的。此外,我们也想通过这个故事,让更多观众了解,中国为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各族人民又是怎样齐心协力建设我们的国家的。我们想要用这种以小见大的讲述方式给硬核工程再加上一层柔软的情感,把感情注入工程,从而赢得观众的共情。

第二,就是在片中传达绿色生态的理念。魏克然先生在看我们拍摄的素材时,他注意到工人们为了避免施工机械直接碾压高原上稀少的草甸,施工前会花很多精力在冻土上铺设草垫,来保护脆弱生态环境。当时他看了这个镜头非常兴奋,因为这个镜头非常“探索”,同时更是国际观众非常关注的点。

△工程队在铺草垫

第三,片子的整体风格相较于以往,也会有很大不同。一个是,我们在片中引入“光”的立意,“光明”在片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阿里工程给西藏带来了光明,二是指抽象意义上的光,光明虔诚、圣洁。两种光可以通过重叠暗喻融入影片当中,让影片在实实在在的故事上多一层精神层面的含义,做到虚实结合,使影片更加有层次和艺术感。但是目前我和魏克然先生还在思索如何在片中进行呈现,以寻求一个完美的表达。此外,目前的版本将不用解说旁白或者尽量少用解说旁白,希望能通过主人公自己的采访和对话作为驱动力来推动影片。总之,我们将会以“纪录电影”的手法打造一款全新的纪实作品。好的纪录电影应该是让观众站在3D空间的中间,能够沉浸在影片之中,而不是停留在2D空间的表面。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大家也可以期待一下。

作者:解读中国工作室制片人刘心辰

感谢于仕浩导演及团队对本文的贡献

本文来自【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大家都在看

返回顶部